一波未平,一波又起。針對中國光伏產品,美國的“雙反”調查尚未終裁,歐洲的“反傾銷”危機又接踵而來。7月26日,以SolarWorld為首的歐洲行業聯盟EUProSun已確認向歐盟委員會提交申訴,要求對中國光伏產品進行反傾銷調查,同時歐盟委員將在未來45天內決定是否立案調查。
SolarWorld這家多次“為難”中國的德國企業繼2011年10月推動美國“雙反”調查后,又一次舉起了對中國“反傾銷”和“反補貼”大旗。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副所長李俊峰告訴記者,2009年這家企業就曾經向歐盟提出對中國的光伏產品進行“雙反”調查,但未能成功,而這次是借著在美“雙反”的階段性勝利卷土重來。
“雙反”依據并不成立
業內人士認為,歐盟若對華光伏產品展開反傾銷調查,可能是中國光伏企業的“滅頂之災”。
目前,美國約占中國光伏產品出口份額的10%左右,而歐洲市場份額高達70%。“得益于價格低廉的原材料和先進的技術,中國太陽能產品競爭力更強,并非歐洲某些公司所指控的那樣,存在傾銷問題。”中國機電產品進出口商會太陽能光伏分會秘書長孫廣彬指出。
這一觀點也得到眾多業內人士的證實。有分析指出,中國光伏產品價格下降主要原因在于國際原材料價格的大幅下降。中國光伏產業聯盟的數據顯示,作為光伏產品重要原材料之一的多晶硅,2008年國際價格是400美元/公斤,但隨后受到國際金融危機等因素的影響,短短4年間,已降到了目前的20美元/公斤。
“我們無論在技術創新、制造能力還是制造成本控制等方面,所取得的成就都是有目共睹的。當今組件成本的進一步下降,是中國企業創新、產能提升和管理水平提升的集中體現,也是市場調節的結果。”孫廣彬認為。
據了解,太陽能產業尤其是光伏產業是中國為數不多的走在世界前列的行業,多項技術取得突破,目前光電轉換效率已達到18%,居世界先進水平。
英利集團首席戰略官王亦逾也在日前代表中國光伏企業表示,在美國“雙反”調查中,中國企業已經通過大量事實證明中國企業不存在任何非法補貼和傾銷。中國產品在各國受到青睞關鍵在于其更高的性價比,是市場競爭優勢的體現。
“雙反”將導致“雙輸”
8月2日,中國機電產品進出口商會發布《關于歐洲企業可能申請對華光伏產品發起反傾銷調查的聲明》。聲明中指出,光伏產業鏈涉及多晶硅提純、電池生產、組件封裝、系統集成等四個環節。中國光伏產業主要集中在電池、組件制造環節。中國光伏產業的發展有力帶動了歐盟相關原材料和設備的生產及對華出口。
以2011年為例,我國從德國進口多晶硅7.64億美元,占我國同類產品進口額的20%。此外,中國累計從德國、瑞士等歐洲國家采購約180億元的生產設備。這極大推動了歐洲上下游產業的發展,目前相關領域的歐洲就業人數高達30萬人。
聲明指出:“歐盟是華重要貿易伙伴。中歐光伏產業互補性強。中國光伏產業將一如既往地秉持開放、合作、共贏的態度,加強與歐洲同行及上下游產業的協作,共享中國綠色經濟高速發展所帶來的重大機遇。”
實際上,按現在國際平均太陽能發電裝置安裝成本每瓦大概在2.5~3美元來算,中國僅占整個光伏價值鏈的8%~10%,其制造增值約每瓦0.2~0.3美元。“而以技術研發、原材料、設備制造等為優勢的歐盟,對華出口光伏設備及原材料總值達75億美元,在近年的光伏貿易方面,歐盟也基本處于順差狀態。”王亦逾表示。
商務部進出口公平貿易局負責人對媒體表示,光伏電池的原材料價格下降和中國產業技術進步是中國光伏電池具有價格競爭力的主要原因,并非歐盟某些企業聲稱的傾銷行為。我們希望雙方業界能夠通過磋商解決分歧,通過合作尋求互利共贏的路徑,共同維護良好的產業發展環境。
立案可能性大
稅率或參照美國
一些行業專家則認為,歐盟立案的可能性很大。李俊峰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就表示,美國、歐洲在對待中國產品的“雙反”調查中往往會跟風、效仿。如果一方立案并通過了“雙反”調查,另一方一般也會如法炮制。孫廣彬也持同樣的觀點:“雖然歐洲不像美國面臨大選年,但進行‘雙反’調查,也能達到一些政治目的,如經濟疲軟,光伏企業完全不具備對中國企業的競爭力,所以歐盟立案可能性非常大。”
而對于立案后可能出臺的稅率,李俊峰則對記者表示,如果歐盟一旦立案,其雙反稅率也很可能參照美國標準。“歐盟甚至不需要再做繁瑣的‘調查’,完全按照美國調查的結果執行就可以。”
李俊峰認為,10月份的美國終裁結果將是關鍵的一環,“如果,美國‘雙反’最終落槌,并維持目前的高稅率,那將起到一個很壞的示范作用,如果歐洲再繼續跟進,那么對中國的光伏產業將帶來災難性的打擊。”
目前,尚處于45天的“窗口期”。由于中國官方政府和歐盟委員會都還沒有明確表態,被業界認為是敏感期,于是很多企業并不愿意過多談及實際應對措施,寄希望于政府。阿特斯政府關系及業務發展總監、中國首席代表張謙表示,“現在還太敏感,我們還是希望政府出面解決此事。”
孫廣彬認為,聯合起來,積極應訴是目前中國光伏企業惟一能做的。
李俊峰則認為,指責別人沒有用,做好自己的事最重要。“中國的光伏產業要反思自己,之后要進一步啟動國內市場,但不要過多地把希望寄托在政府身上。我們最大的問題是產能過剩,產業鏈不占優;而最大的優勢是成本低、產品具備相對競爭力。接下來就是消減產能,繼續提升產品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