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煤炭、石油已經是一個四五十歲的成年人,而且即將走入暮年,那么我們的光伏產業就好像一個嬰幼兒,在成長的過程之中要生病、要栽跟頭、要犯錯、要遇到各種煩惱、要走許多彎路,這些都是正常現象,現在的光伏還需要補貼、需要扶持、需要培育,這和培養自己的孩子一樣,道理是相同的。”采訪時,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副理事長孟憲淦如此比喻中國的光伏產業。
這樣一個比喻貼切地道出了中國光伏產業的微妙情境。作為為數不多在產業早期中國便參與進去的行業,光伏在初生之年勢如破竹書寫了一個個漂亮的數字,在過去幾年里取得了爆發式的增長。然而去年伊始,情況急轉直下,虧損、減產、停產、負債、貿易制裁、產業寒冬成了行業定語。一時間,這個本頗具潛力的新能源行業陷入迷茫和陣痛。
中國光伏何去何從?這個問題已經擺到臺面上,需要產業“監護人”:政府、企業、學者等共同探討。雖然許多人對光伏長期發展前景保持樂觀態度,認為這是一個產業調整期,在經過行業洗牌和優勝劣汰以后,光伏會迸發更多活力。然而,筆者認為,在迎接“復蘇曙光”之前,產業需要認真自我反省,總結“大起大落”背后的經驗教訓、思考產業面臨的現實問題,這才是光伏得以可持續發展下去最為寶貴的“成長教育”。
頂層設計很重要,避免重蹈“盲目”覆轍
價值規律是商品交換中的基本規律,價格圍繞著價值上下波動,供需關系是影響價格的重要因素之一,只有當供需關系處在一種平衡狀態下,價值規律才發揮作用,也只有在這樣的狀態下,產業才在健康運行狀態。然而,多組數據已經表明,我國的光伏產業存在著明顯的供大于求、產能過剩的問題,當市場不能消化過剩產能,必然導致價格下跌,必然使企業蒙受損失。加之全球經濟形勢不景氣、歐債危機等一些環境變化帶來需求大減,中國光伏產業一下從光明摔進黑暗。
從多家上市公司預虧的業績報表上,從曾經風光無限的知名企業落魄的身影上,不難體會光伏之寒,更別提那些跟風、做著發財夢的無數產業鏈上的中小企業,損傷無數。數據觸目驚心,從2011年5月開始,多晶硅價格急劇下降,跌幅將近70%,光伏產業產能與需求比從2010年的41:16.7下降到63:21。這一個“苦果”與光伏前幾年的盲目擴張不無關系。
作為新能源,發展光伏勢在必行,國家出臺多種優惠政策鼓勵產業發展。一時間,多個項目紛紛上馬,幾乎每個省市都大興光伏,光伏呈現“大躍進”式的發展,毫不考慮地域、條件、技術等,換句話說,走了中國投資的一條老路,“不管怎樣,先做了再考慮怎么辦”而不是“先想好發展規劃,再付諸行動。”早在2009年,多晶硅就已經被定為成十大產能過剩行業之一,缺乏周詳的市場調查、精細規劃的產業注定在發展過程中預知危機和抗風險能力較弱。在現在行業周期性低迷、面臨行業整合的時候,無論是發展國內市場也好、還是繼續開拓海外市場也罷,光伏產業下一步發展是否應該忌“一窩蜂”、忌“盲從”、忌“不切實際“,踏踏實實地從“頂層設計”開始,走一條理智、有規劃、步步為營的產業道路?
對政策的認真研究和落實比面子工程更靠譜
“頂層設計“是一個寬泛的概念,也極為可能成為一句”空口號“。除了企業決策者在決策之前制定戰略規劃以外,政府宏觀引導也很重要,特別是對于光伏這樣一個暫時離不開補貼的產業來說,政府的宏觀調控非常關鍵。其實,無論是新近發布的各項規劃,還是”金太陽工程“,或者《可再生能源法》等法律法規無不表現出對產業大大力支持,也清晰地寫明了發展目標。不過,當理論折射到實際中,有一些大家值得思考的地方,比如說,有多少企業決策者認真研究政策規劃,真正按照總量目標行事?地方政府是否客觀利用政策?主管部門的管理機制是否統一和見效?
在過去的發展中,光伏產業的確借著利好政策取得飛速發展,這些成績有目共睹,然而回頭看時不免覺得有些政策傾向被決策者,特別是地方政府,放大,有的被忽略。這些有意識無意識的忽略和偏重導致光伏產業的一個奇怪現象。許多光伏企業寧愿虧著也不申請破產或尋求整合,這些和地方政府當初的過分支持是分不開的。光伏屬于資本密集型產業,許多光伏項目的融資和地方政府有些千絲萬縷的聯系,也是地方政府政績之一,如果光伏企業倒閉,除了對當地就業帶來影響外,還有可能影響到地方政府、銀行的呆賬、壞賬、甚至引發借貸危機。如果繼續陷在這樣的循環中,光伏產業突圍恐怕困難重重。時間難倒回,現在光伏產業的政策信號依然明顯,長期看來發展前景依然光明,不過今后的發展中,決策者們是否應該綜合研究政策,盡量消除各自利益影響,統一落實,因地制宜某發展?
從升級“貿易戰“中自查不足 變得聰明
“反傾銷“、”反補貼“”雙反“形影不離地伴隨著光伏頭條,不斷升級的貿易戰爭令我國光伏頭疼不已。今天上半年,美國商務部對我國光伏產品分別征收高達4.7%和249.96%的反補貼和反傾銷關稅,令我國光伏產業雪上加霜;近期,歐洲solarworld已經向歐盟提出對我國出口的光伏產品的調查,此舉掀起一片嘩然。就在消息宣布后幾天,國內光伏巨頭召開新聞發布會,結盟應對歐盟反傾銷調查,日前商務部新聞發言人沈丹陽回應稱:“歐盟如果對中國的光伏產品設限,我們認為將不利于歐盟光伏產業的上下游總體發展,不利于歐盟低碳戰略的推進,也不利于雙方太陽能電池企業的合作,弄不好會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希望歐盟能夠認真權衡利益得失,謹慎做出決定。與美國不同,歐盟將在45天周期內做出是否展開調查的決定,隨之在15天內完成調查。作為中國光伏主要依賴的市場,歐洲如果效仿美國對我國光伏產品實施貿易制裁,產業嚴冬將更加無絕期,產業前途未卜。
光伏貿易戰爭不止于此,國外多晶硅企業實行低價競爭策略,低價向我國出口大量產品,不斷沖擊本來就處于困境的我國企業。根據一份調查顯示,我國多晶硅企業許多已經停產或者半停產,而如果工廠持續停產1年以上,重啟成本高昂,甚至可能徹底倒閉。為此,我國商務部做出反擊:對美國和韓國多晶硅企業展開“雙反”調查,主動出擊。在硝煙彌漫的“貿易戰”背后,除了看到我國光伏企業不斷努力,爭取公平貿易環境,行使權力的光明一面以外,企業家們也應該思考經過貿易摩擦,光伏能得到哪些經驗和教訓。孟憲淦在接受本網記者采訪時曾提到:“我們需要再貿易糾紛,不斷的挫折和問題之中變得聰明,這決定著我們今后的發展思路。”那么,何為“聰明”?
不斷的貿易摩擦讓中國企業疲憊不已,好像中國光伏是如此敏感,如此容易招惹糾紛。中國企業規避貿易摩擦的能力小,有兩個個關鍵因素恐怕是要認真研究的,一個是過分依賴海外市場,另一個是缺乏核心技術。而后者更是制約光伏發展程度的最根本的因素。核心技術缺失讓我們在貿易戰爭中頻頻中槍,因為受制于人。打個不大恰當的比方,如果擁有一項別人沒有的關鍵技術,當我們不出口的時候,其他國家就得來求我,到那時,貿易戰爭的煩惱恐怕能省去一大半。至于過分依賴海外市場這點,開拓國內市場已經頻頻被提起,國內市場將是未來光伏的重要陣地,減少對國外市場的依賴是使產業健康成長的重要方面。沉下信賴不斷科技創新,掌握核心技術,然后有計劃的均衡發展,減少依賴性,這不就是變得“聰明”的表現嗎?
技術、還是技術,是光伏產業的靈魂
綜上所述,我國光伏產業在成長的途中遭遇各種各樣的尷尬、挫折、困難,這些問題在某種程度上都有一個共同的來源:缺乏核心技術。相較于人,知識是誰也拿不走的東西,也是個人得以在社會上立足的根本,光伏亦然。對于成長期的光伏產業來說,充電的時候到了,而不是追求做一個“暴發戶“。我國光伏產業此前的發展更多地是依仗錢、膽量和運氣而忽略了技術創新。在中國光伏蓬勃發展的早期,企業們忙著擴張忙著爭產能第一,甚至不怕付出諸如環境的代價。當時,產量排名是上去了,但是許多工廠的流水線和關鍵技術等高端東西都是買得別人的,這樣的發展本來就是不健康的,沒有核心技術將一直受制于人。
中國光伏企業若想在未來得到更加長足的發展,想在世界市場上真正具備核心競爭力,就要擺脫現在同質化、低水平、粗放的發展模式,走一條技術為本的高端路線。不過,走技術路線并不是一日之談,特別是在現在這個內憂外患的情境下,我國光伏產業陷在另一個怪圈:現在企業連生存都困難,怎么還會有精力投入到技術研發當中。所以,從政府層面上,要為企業營造一個寬松的發展環境,請他們能夠有能力把關鍵核心技術和競爭力培養出來,真正使企業成為科技創新的主體。技術是光伏發展的殺手锏,擁有技術才能擺脫光伏的依賴性,加之中國勞動成本相對較低、規模化優勢明顯的條件,這才是中國光伏產業的“復興之路“。
所謂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現階段光伏產業嚴峻的背景之下有許多問題和現象值得去思考。如同成長需要經歷陣痛、成功需要經歷失敗,中國光伏此時當痛定思痛,在逆境中浴火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