債臺高筑、股票價格徘徊在1美元、負面新聞不斷,在光伏產業泡沫破裂之際,無錫尚德太陽能電力的頹勢已在意料之中。
但無錫尚德8月15日的一紙公告,還是讓業界頗為震驚:公司首席執行官施正榮辭任CEO。
無錫尚德,是太陽能光伏產業的標桿企業,施正榮是這個行業的領軍人物。他的辭任,不僅意味著無錫尚德市場和業績的一次“滑鐵盧”,更是中國太陽能光伏產業所面臨的一次前所未有“危局”。
尚德危局露出行業“冰山”
一切都來得似乎有些突然。
8月15日,無錫尚德太陽能電力有限公司官方網站發布公告稱,公司原首席執行官(CEO)施正榮將不再擔任這一職務,由公司原首席財務官(CFO)金緯接任,尚德美洲公司的CFO丁懷安將暫代公司CFO一職。
施正榮的太陽能光伏道路,一直頗為順利。自2000年回國創辦尚德電力以來,施正榮一直是公司的一把手。2006年,借尚德電力在紐交所上市之勢,施正榮成為《福布斯》雜志“全球富豪榜”當年的中國內地首富。
最富時,常是最危險之時。就像其他內地首富一樣,施正榮和他的尚德也沒有走出這個怪圈。
歐美經濟整體低迷,令光伏產業最大的需求市場極度疲軟,加之歐美國家揮起的“雙反”大棒,中國光伏企業頻頻遭遇“冰山”。太陽能行業的整體下滑,尚德電力也跌入低谷。截至今年一季度,尚德電力資產負債率高達81.8%,瀕臨破產的傳言不絕于耳。近期尚德遭遇的環球太陽能基金(GFS)反擔保騙局,導致公司股價跌至上市以來的最低點,可以說施正榮和尚德高層正面臨著最為艱難的處境。
業內人士表示,對原本就已債臺高筑的尚德電力來說,GFS反擔保騙局帶來的約5.6億美元債務,或將成為壓垮它的最后一根稻草。
光伏企業經歷“生死劫”
不過,無錫尚德的危局,顯露的只是整個太陽能光伏產業受挫的一角“冰山”。事實上,中國太陽能光伏企業正在經歷一場“生死劫”。
杰富瑞投資銀行新能源研究員徐珉表示,美國“雙反”政策、光伏產品價格下跌等因素,嚴重打擊了光伏企業盈利能力,目前在美上市的中國光伏公司市值已跌去逾九成。
據悉,2007年底,在美上市的中國光伏企業總市值達到最高點,約為320億美元,當時還只有9家公司在美上市。如今上市數量已增至11家,但總市值僅為20億美元,較最高峰時已跌去九成多。無錫尚德、賽維LDK第一季度財報均出現虧損。美國投資機構Maxim Group最新統計數據顯示,中國最大的10家光伏企業債務累計已高達175億美元,約合1110億元人民幣,國內整個光伏產業已接近破產邊緣。
據杰富瑞集團測算,由于美國雙反政策影響中國出口,僅僅今年一季度,因雙反造成的中國光伏公司損失達1.2億美元,相當于需多銷售2.4GW的組件量才能挽回損失。目前,光伏企業停產破產事件相繼發生,企業從市場上拿到資金十分困難。“目前已有約10家光伏企業試圖上市,卻并沒有成功。”
產品價格的下跌,造成光伏企業巨額的資產減值。在杰富瑞統計的9家光伏企業中,去年下半年資產減值損失即高達39億美元。“光伏產品價格將進一步下跌,庫存價值將進一步降低,未來光伏企業資產減值損失將會更大。”
禍不單行的是,繼美國之后,歐盟對中國光伏企業也展開了反傾銷訴訟。公開資料顯示,2011年中國海外光伏產品總價值約為358億美元,歐盟占60%以上,歐盟此次反傾銷案將涉及超過200億美元的出口額。
一旦歐盟此次反傾銷立案成立,可能會對中國光伏企業造成毀滅性的打擊。歐盟反傾銷案涵蓋了來自中國的全部太陽能產品,以去年產值每瓦成本15元人民幣計算,總體量高達近萬億人民幣,波及范圍明顯擴大。
專家支招
光伏企業別在一棵樹上吊死
全球光伏產能過剩,中國太陽能光伏企業招工困難、工廠大面積停產。理論上已近破產的光伏巨頭依靠政府輸血,依然難以維生。
整個行業是否走到了盡頭?深圳市太陽能學會秘書長張囡囡表示,光伏產業是戰略性新興產業,基于能源緊缺的一個長遠的、局部替代的能源方式,它將成為下一輪全球經濟的重點。之所以出現今日危局,與歐美國家的雙反政策有關。更重要的原因是:光伏產業發展過于迅猛,自身創新能力不足,盲目擴張、無序競爭嚴重,產能過剩、庫存加壓、價格暴跌。
專家建議,中國光伏企業應該積極調整戰略,加快自主研發,不斷獲取核心技術,向產業鏈上游拓展。目前,在整個光伏產業鏈中,中國產業的優勢在電池組件及電池板生產環節,但企業生產所需的原材料、設備及生產技術大部分從歐美進口。“中國光伏企業的‘命門’,掌握在歐美國家的手里。”
“要多元化開拓國際市場。”張囡囡說,歐美“雙反”大棒讓尚德、賽維LDK等主打歐美市場的產業巨頭吃緊苦頭,這給深企的啟示是,要在開拓國際新興市場和國內市場上做文章。深圳目前有太陽能制造企業200多家,生產的大都為應用產品,并且產品大都出口到非洲、東南亞、澳大利亞、加拿大等國際新興市場。
“深圳銷往歐美市場的太陽能產品、尤其是光伏產品不多。”張囡囡說,深圳太陽能企業大都為中小企業,拓展海外市場能力強,早在歐美國家進行“雙反”前,就已轉向國際新興市場,避免“在一棵樹上吊死”。而且,深圳太陽能設備制造商不多,像深圳市捷佳創公司,盡管做太陽能設備,但其產品主要銷往江浙一帶的國內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