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經濟之聲《天下公司》報道,"名家專欄"之《沈驥如財經論道》,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研究員沈驥如為您評說:扶持我國光伏產業,需要政府和市場的雙重推力。
沈驥如:受歐洲削減光伏補貼、美國對我國光伏電池和組件采取雙反措施,歐盟對我國光伏產品實行"雙反"調查等影響,我國光伏產業正承受前所未有的巨大壓力。我國最大的10家光伏企業的累計債務已達1110億元,多晶硅生產企業超過九成停產,大批中小光伏組件廠商倒閉,98%產品依靠歐美市場的我國光伏產業面臨著滅頂之災。開拓國內光伏市場,成為我國光伏產業求生存的希望之路。光伏產業作為戰略新興產業,出現了困難,我們當然應該幫助它、扶持它。要扶持光伏產業,首先要了解目前的困境是怎么來的。大量的報道表明,剛剛發展起來的光伏產業陷入嚴重的困境有以下四方面的原因。
第一,光伏產業經歷了十年"大躍進"式的無序發展,形成了嚴重的生產過剩。全國31個省市自治區幾乎都把光伏產業列為優先扶持發展的新興產業;600個城市中,有300個發展光伏太陽能產業,2011年中國光伏組件產能4000萬千瓦,實際產量2100萬千瓦,占到全球實際產量70%之多,產能嚴重過剩。這必然導致惡性競爭,企業利潤下降甚至虧損。地方政府不經過科學論證、直接參與光伏企業的發展,加重了該產業的無序發展,加劇了光伏產品的生產過剩。
第二,我國企業不愿意在技術研發上投入資金,急功近利地追求規模效益、產量,而不是追求自主創新的技術效益,習慣于向歐美購買上游產品多晶硅和光伏組件的制造設備。依靠低工資的勞動力大批量生產光伏組件,然后把98%的產品出口到歐美,國內只消費2%。這就是我國光伏產業技術、市場"兩頭在外"的病態結構。一旦海外市場出了問題,就要出現生存危機。
第三,國內之所以只消費了2%的光伏產品,是由于電網系統不愿意接受光電上網。盡管其中有一些技術問題,但主要是電力、電網的體制問題。
第四,一些光電企業為了追求利潤,盲目擴大產能,在經營戰略上一再犯錯誤。致使大量投資化為烏有、債務猛增,企業信譽下降,陷入嚴重虧損的困境,無錫尚德就是一個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