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會來“打撈”沉淪的光伏產業?這是賽維彭小峰、尚德施正榮相繼悲情謝幕后的衍生話題 。
但似乎是習慣了舞臺上那些昔日大佬難辨激情四溢還是虛張聲勢的演出,市場對一支暗自涌動的“抄底”兵團表現得并不夠敏感。
如果說張征宇還因日前以白菜價接盤賽維股份而聲名鵲起,搜索李河君與孫良欣的名字,其低調布局光伏的手筆卻鮮有聲聞。事實上,這三位神秘大亨已掏出不可思議的數千億元“豪賭”光伏的明天。
“狂人”李河君:不懂還要投
李河君何許人?從公開資料看,現年45歲,廣東人。在三位隱形大亨中,屬他與新能源的淵源最深。但其掌舵的漢能控股集團是做小水電出身,之后加入風電陣營,標志著他也是不折不扣的光伏局外人。
甚至在6年前一次接受媒體采訪時,李河君還自爆對太陽能“一竅不通”,他拿水電一毛多錢的成本與當時3塊錢的光伏發電成本作比,稱“根本不知道是在搞什么名堂”。
有些人認為他會在接受上述采訪后的3年內迅速“翻篇”,一頭扎入太陽能,主要是光伏發電成本猛降到1塊錢,但如果按照他喜歡與水電廉價成本作比較的邏輯,依舊不能完全說通。
所以也有人認為,李河君之所以一百八十度轉彎,是因為金融危機爆發前的市場狂熱氣氛滲入其商業神經在先,習慣劍走偏鋒、出人意表的個性因素在內,才讓他會忽然投入原本一直被他強調并不看好的光伏懷抱。
兩個細節似乎能透露訊息:一是他選擇了在業內爭議不斷的薄膜電池領域,另一個則是在進入光伏領域時采取了垂直一體化的“通吃”策略。
投資額至少1500億
對這樣一個非科班出身又自信異常的企業家,許多圈內人不屑一顧。但若翻開李河君的“投資手冊”,相信之十八九依然會為他的資金實力和投資手筆“傾倒”。
在2009年年中殺入光伏領域后,到2010年年底,李河君在四川雙流、廣東河源、山東禹城、浙江長興、江蘇武進、海南海口等地投資興建了八個光伏產業基地之多。
速度之快、頻率之高著實令人咋舌。就以今年為例,繼漢能海南250MW硅基薄膜太陽能電池基地一期工程投產后,時隔僅一月,4月28日漢能山東硅基薄膜太陽能研發制造基地也正式投產;一周以后,漢能薄膜太陽能電池制造基地投資開發協議簽約儀式又在宜春舉行。
公開資料顯示:長興漢能硅基薄膜太陽能電池生產基地項目總投資120億元,其中一期投資28億元;漢能山東硅基薄膜太陽能研發制造基地投資32億元;宜春薄膜太陽能電池研發制造基地項目投資總額約135億元;海南低碳產業園投資500億元等等。據粗略統計,僅8個基地投資,李河君已甩出1480億元的投資項目,還有消息稱實際投資額超過2500億。
天量資金,來源為何?李河君口袋里究竟有多少錢,不足為外人道,但曾有媒體報道稱,截至2009年年末,公司資產總額為32.67億元。以此推測,似乎李河君似乎有銀行撐腰,而銀行對光伏產業的整體態度卻是由慷慨至吝嗇,他的真實資源著實神秘。
“奇人”張征宇:半路出家科技人
若對比投入資金的多少,張征宇并不是李河君的對手,但他勝在成名早。早在1998年,他的名字就和“商務通”捆綁在一起,曾經聲名大噪,只不過那時他雖已是恒基偉業總裁,卻和新能源扯不上邊,而是中關村元老。
只知道到了2009年,當“狂人”李河君的水電項目慘遭銀行停貸,這時的張征宇依然有雄厚實力以救星面目出現。今年 10月 22日,收購賽維LDK19.9%股份的恒瑞新能源股權架構中,恒基偉業占股60%。
張征宇,1958年生人,比李河君大9歲。本科畢業于北京理工大學,研究生考入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李河君則畢業于北京交通大學。除了母校在地緣上的統一,兩人的早年經歷就幾乎再沒有交叉的痕跡。
直到多事之秋的2009年,當李河君繼任新能源商會會長時,張征宇出任執行會長,可以說李河君是這位半道出家的科技人的光伏領路人。
微妙的500億“基地”
正因為張征宇是新能源局外人,李河君的領路就顯得至關重要,盡管兩人已無股權上的糾葛。但恒基偉業和漢能在光伏領域的發家軌跡竟如出一轍。
據不完全統計,2009年到2011年期間,恒基偉業在吉林磐石、桂林、湖北儀征、重慶涪陵、張家港、成都、江蘇海安、河南寶豐、河北曹妃甸、大慶都成立了光伏基地,并有項目投產,資金規模超500億。
在各地與地方政府簽署建立新能源基地的協議,換取土地和初始的建廠補貼,再通過抵押土地、廠房和設備獲得銀行貸款這套張征宇深諳于心的商業模式的核心,在于和地方政府的親厚資源。
“隱身人”孫良欣:辦公司三年增長77倍半
另一位光伏新貴孫良欣幾乎沒有什么可查的資料。除了吉陽新能源董事長的頭銜之外,就連業內人士對其也所知甚少。而在成立公司之前,孫良欣曾任國家信息產業部科技司處長和中國洗凈工程技術合作協會秘書長。
有知情人士透露,他當時曾以官員身份組織國內清洗設備企業參與聯合國保護臭氧層活動,后被業內企業請去運營公司。
2004年,孫良欣組織國內最大的18家超聲波清洗公司聯合注資成立了北京中聯科利技術股份有限公司,并于2007年獲得了軟銀賽富2500萬美元的投資,由此進入了光伏領域。之后又成功收購了科偉達集團和上海羅歐等公司,更名為中聯科偉達技術股份有限公司。
相比這位掌門人的低調,中聯科偉達金融危機發生后的三年增長率竟然達到7744%。3年增長77倍半,這意味著什么?對中聯科偉達來說,這意味著從一家2007年收入數百萬的小企業,一舉成為一家年收入數億元的公司。
350億投光伏浮現神秘交集
中聯科偉達究竟有何煉金術能在危機覆巢之下獨善其身?一條線索是,在當時恒基偉業國內投資的光伏基地桂林尚科、唐山中恒科技、吉林吉陽恒基、新余吉陽恒基中,設備的提供方都是北京中聯科偉達。而桂林尚科和新余吉陽恒基更是恒基偉業和吉陽新能源共同投資的項目。
這一年,依然是“發生了很多事”的2009年。就在漢能控股董事局主席李河君繼任新能源商會會長,張征宇出任執行會長時,吉陽控股董事長孫良欣出任常務副會長,三人之間似有極大默契。
有資料顯示,到了2009年,這家公司已經承接了20條、建設了12條晶硅太陽能電池生產線,而每條線的建設費用需要千萬甚至上億元。據記者了解,目前孫良欣的吉陽新能源投資規模已達到了350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