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日前對光伏行業的雙重依賴癥做了深入的調查發現,光伏“寒冬”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政府的越位和缺位所致。一方面,政府深度介入,過度扶持,另一方面,對于整個產業的發展又缺乏相應的規劃和引導,造成一哄而上,產能急劇擴張,并最終釀成危機。
不過業內專家表示,光伏行業的此次危機未嘗不是一個有益警示,即政府如何擺正在經濟發展中的位置,從政府主導歸位到以市場為基礎的資源配置方式。
越位:深度介入 過度扶持
記者了解到,在一些地方政府官員的政績沖動下,光伏企業獲得了“保姆式”的政策扶持,從土地到融資都獲得極大便利。而地方政府同時承擔著“黑轉綠“重工業轉高科技”的發展轉型和招商引資雙重責任,發展太陽能光伏產業有“一箭雙雕”之效,但地方政府大多缺乏專業知識和評判手段,只是單純以投資額、年產值為標準,對企業來說,申報項目規模越大越能得到扶持。
在我國光伏產業的發展過程中,一直缺乏有效的規劃和引導,這為行業盲目擴張和無序競爭提供了條件。
“國內的光伏設備企業不具備引領工藝進步的自主研發能力。”無錫尚德電力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長施正榮說,公司一年要接待數十批來自各地的政府考察團,希望復制出1000個無錫尚德。這些考察團關心進口設備的品牌、規格,但只是為了照抄、照搬,沒有把精力放在潛心打造光伏設備研發基地方面。
江蘇省光伏產業協會原秘書長魏啟東介紹,江蘇全省13個地級市均建有光伏產業園,大型光伏企業只有20多家,其余數以百計的均是中小企業。記者走訪的永益源光伏科技公司是江蘇省泗洪縣一家小型光伏企業,于2010年投資4000萬元籌建,老板以前是做房地產生意的,對光伏一竅不通,看到這個行業賺錢才投身其中。
尚德與賽維的成功,讓地方政府看到了光伏造富的機會與美好的前景,各地開始紛紛仿效上馬光伏產業。在地方政府的推動下,短短幾年內,全國先后建立了幾十個光伏產業園,一些地方老牌企業和上市公司也開始紛紛轉型光伏制造,導致出現了明顯的過度投資與產能過剩,為今日危機埋下了伏筆。
缺位:規劃缺乏 監管缺失
“引導政策長期缺位,而地方又過度溺愛(越位),這是我國光伏行業存在的突出問題。”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副所長、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副理事長李俊峰認為,當前我國光伏行業陷入困境,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行業自身缺乏規范管理,企業盲目擴張和無序競爭造成的。
相關的行業協會在這一過程中也沒有發揮出應有的指導作用。記者調查發現,目前我國設計光伏方面的行業協會和產業聯盟已達數十之多,其中,全國層面的有中國光伏產業聯盟、全國工商聯新能源商會、中國風能與太陽能產業協會等;地方層面的更多,江蘇、江西、浙江、云南等省份以及常州、海寧、杭州等地級市都先后成立了相應的行業聯盟和產業協會。
作者: 來源:經濟參考報
責任編輯:凌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