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熱播的大型史詩電視連續劇《楚漢傳奇》所描寫的那段歷史中,有一個著名的典故——“成也蕭何,敗也蕭何”。講述的是原本郁郁不得志的韓信,在蕭何的力薦下成就一代歷史名將,卻最終又因蕭何而丟掉了卿卿性命。
對于當下的中國光伏制造企業而言,投資下游電站,或也正是如此“蕭何”。
深陷輿論危機的超日太陽,不過是其中的一個典型罷了。
在外需市場大幅萎縮、內需市場卻又現金流幾近斷流的市況下,中國光伏制造業已整體面臨生死邊緣。
為求自救,一些企業開始以投資下游的方式來拉動上游產品的銷售。此舉不但可為企業帶來部分生產訂單,還能夠通過下游向上游讓渡利潤空間的方式使得上游制造端恢復因惡性價格競爭而失去的造血功能,同時還擁有投資電站帶來的后續收益,以及對于融資來說相當重要的當期財務報表。
短期來看,好處多多,也就難怪一干光伏制造業上市公司會蜂擁而上了。
此可謂“成也蕭何”。
不過,任何需求,都應該是基于市場自身的需求才有價值,才可能帶來商業活動的延續,相關者才可能獲得利潤得以生存和發展。如此,產業鏈才可能循環運行、生生不息。
這是一種基本的商業邏輯。
而光伏業通過“自產自銷”方式“創造”出來的需求,所面臨的最大難題是找到電站的市場接盤者——也就是電站的真正投資者和需求者。
這與為光伏產品找到買家的道理毫無二致。不然,就不過是將光伏產品從企業的庫房搬到了郊野的電站現場而已。
在這個意義上,如果仍要說這是將上游產品“深加工”成了電站產品,不過是一種產業鏈的延伸,也沒什么不可以,只要企業或者這個產業有能力以如此“自產自銷”的方式一直循環往復下去。
對個體企業而言,更為現實的問題則是,原本高度依賴現金流的制造業,一旦投資下游電站而固化了現金流,就已經不是是否有風險,而是風險是否可控的問題了。
忘乎了這一點,緊隨超日太陽之后下一個需要應對危機的,或許就是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