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3 年的全國“兩會”上,光伏行業有數位全國人大代表和全國政協委員分別向有關部門遞交了與行業發展相關的建議。其中,沒有提案。
綜合來看,這些建議表現出來幾個明顯的特點,一是所議內容多以提交人自身企業所在產業鏈位置為立場,所議之事多為改善該產業環節經營環境,缺少站在行業全局的立場和發聲;二是缺乏深入市場的調研和詳盡數據作為支撐,說服力不足;三是各建議之間欠缺溝通,內容各自表達,難以形成焦點訴求,話語權資源被浪費。
隨著行業內的全國人大代表和全國政協委員日漸增多,表明光伏行業的社會地位、政治地位以及話語權都在不斷提高,這對行業的發展無疑是好事。各位代表和委員的建議,無論立場如何,也都無可厚非。
只不過,對于光伏這樣一個正處于緊要發展關頭的較為特殊的行業而言,過于分散的議題,不僅浪費了屬于整個行業的政治資源和話語權,也從一個側面反映出這個行業內部尚未形成有效的自我約束與平衡機制。很顯然,這正是“外敵”入侵能夠屢屢得手的原因。
光伏行業的特殊性,在于在現階段仍離不開政策扶持。同時,這也是一個有可能承擔起經濟結構調整、產業結構升級以及能源結構調整等多重責任的全面型行業,還是一個擔當著解決環境危機責任并擁有國際地緣政治博弈重大價值的未來行業。
因此,這個行業的健康發展,除了需要社會各方力量予以支持外,更需要行業內的企業家們站在全行業健康發展以及可再生能源與傳統能源博弈的高度上,來考量話語權資源,來思考行業前途及發展秩序問題。
個人的前途,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其胸懷與內心格局的大小。一個行業的前途,同樣取決于行業的內在格局。在構成行業格局的要素中,領軍企業及擁有話語權的企業家,無疑占據著更大的權重。
作為產業中的個體企業,沒有誰能夠獨力擔當起一個產業興衰的責任,也沒有任何一家企業可以做到在行業衰敗下獨享尊榮,領軍企業及其企業家也不例外。
光伏行業的企業,無論處于產業鏈上哪一個環節,無論相互之間是怎樣的一種競合關系,都只有共謀共建并尊重行業的共同秩序,才有可能讓這一行業擺脫“叢林世界”。
只有形成合力的話語權,才能夠發揮足夠的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