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關前后,總有各種統計數據出爐。由此,因數據打架而帶來的各種口水戰,也一時興起,成坊間談資。 毋庸諱言,無論是于一國政府、一個行業,或是一間企業,乃至一個家庭,對一年來的情況做個總結,以數據的方式衡量一下其間損益,本是一種理性做法。&nbs
年關前后,總有各種統計數據出爐。由此,因數據打架而帶來的各種口水戰,也一時興起,成坊間談資。
毋庸諱言,無論是于一國政府、一個行業,或是一間企業,乃至一個家庭,對一年來的情況做個總結,以數據的方式衡量一下其間損益,本是一種理性做法。
畢竟,心中有“數”,方能腳踏實地,在來年,也才知道從何處開始更上層樓。
因此,對于紛繁復雜的經濟活動而言,統計數據的意義,善莫大焉。其對一國、一行業、一企業的發展,不僅是一把公平的評估標尺,同時也是決策未來的主要依據和工具,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或也正是因此,數據造假才被認為是統計領域最大的腐敗。
不過,有了數據,也就有了比較。有了比較,則就有了排名,有了落差。
有落差,原本不是什么壞事,而應該是一種動力,因為有了追趕的標桿和努力的目標。但是,一些企業卻更喜歡在表面數據上做文章,而不是重視數據所映射的經營現實。比如,利用統計方式或渠道的不同,改寫數據或排名,更甚者因此偽造數據。
這樣的數據亂像,在光伏行業,也不例外。
除了一些企業的年度出貨量數據或是電站裝機數據總是引起業內爭議外,一些“第三者”更是煽風點火,討巧地利用著各種數據,引得一些企業或甘心情愿或不得不掏錢買排名。
誠然,基于競爭的需要,或是對投資者的交代,一份好看的數據,當然更討喜、更有面子,也更容易獲得投資者支持。但一個企業的競爭力和持久生存能力,更需要的是里子——是一種綜合實力,是各種管理能力、運營能力和創新能力的集合。一時的出貨量或電站裝機數據,僅能在一定程度上表達企業的即期價值,很難真實全面地反映其運營健康程度。擁有各種漂亮數據卻在一夜間轟然倒塌的光伏企業,還少見嗎?
同時,對于行業管理者而言,本來市場環境的瞬時變化已經增加了管理的難度,如果決策所依托的統計數據再失真,則其政策針對性和有效性無疑將大打折扣。
因此,如果企業經營者過于在意統計數據帶來的排名,并因此在數據上作假,就不僅僅是自欺欺人那么簡單了,還很可能給政策決策帶來誤導,最終誤人誤己。
所謂數據者,不僅有“數”,關鍵是還得有“據”,必然有出處、有依據、有佐證,要有科學的統計方法、公正的統計渠道,以及沒有利益關聯的發布方式,才可能有公信力。
否則,就只不過是毫無實際意義的數字符號,是個數字的游戲而已,除了娛己,甚至無法娛人,典型的費力不討好。
作者:吳軍杰 來源:《太陽能發電》雜志
責任編輯:wutongyuf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