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年前,“太陽能之父”馬丁·格林帶著一群包括中國學生在內的弟子,在實驗室不停地刷新晶硅電池的光電轉換效率;24年后,已然歸國的他的這些中國弟子,在中國將這個產業帶到與世界同步的高度——2007年中國光伏電池產量首次超過德國和日本居世界第一位。
以馬丁·格林實驗室為核心,畢業于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大學的中國留學生目前已支撐起中國光伏產業的半壁江山,儼然已經形成一個中國光伏業界的“新南威爾士大學幫”。
他們的名字是:施正榮、趙建華、王愛華、張鳳鳴、戴熙明、季靜佳、張光春、蔡世俊、鄭廣富、云飛、湯云輝、姚國曉、宋登元……
“中國光伏產業之父”的楊懷進則畢業于澳大利亞麥克里大學(Macquire University),其與施正榮、趙建華等關系非淺。
在他們中間,如今部分人的職務是:施正榮是無錫尚德的董事長、趙建華為中電光伏首席技術官、泰德為旭泓全球光電CEO、楊懷進為海潤光伏CEO、王愛華是中電光伏副總裁、鄭廣富為江門尚日新能源首席技術官、張鳳鳴為天威新能源首席技術官、戴熙明為旭泓全球光電首席技術官、宋登元為英利首席技術官、Stuart Wenham為尚德首席技術官。
中國的“新南威爾士大學幫”與這個行業的歷史故事,是這樣開始的:1999年,楊懷進歸國創業,為施正榮和趙建華先行探路;2001年,施正榮、楊懷進、張鳳鳴,外加一個澳大利亞人泰德共同創立了尚德;3年后,離開尚德的楊懷進、張鳳鳴、泰德,又與趙建華夫婦一起創立了中電光伏;
2005年,鄭廣富、云飛、湯云輝三人一起努力創建林洋新能源研發中心,楊懷進則與泰德、戴熙明、布魯斯的進入了晶澳太陽能;4年后,楊懷進在海潤光伏布局全產業鏈戰略,張鳳鳴加盟了天威新能源,鄭廣富則轉戰尚日新能源。
作為師傅的馬丁·格林與中國光伏業界的“新南威爾士大學幫”保持著極為密切的聯系。據傳,馬丁·格林現在每年至少到中國三次,其中至少到尚德一次;泰德、戴熙明、布魯斯于2009年在臺灣創立了旭泓全球光電之時,馬丁·格林親自到場為弟子加油鼓勁。
時至今日,有越來越多的新南威爾士大學畢業的學生加入了中國光伏這一行業;而無論是尚德、晶澳,還是旭泓、中電光伏,均與馬丁·格林實驗室具有長期合作聯系,中國的光伏企業每年均選派部分骨干前往新南威爾士大學進修。
對于中國光伏產業的“新南威爾士大學幫”而言,擺在他們面前的責任是,以技術出身的他們,能否像德國等國家同行一樣,在壯大這個產業的同時,去影響這個國家的能源政策、改變火力發電占據80%的電力供應結構?——2010年中國95%以上的光伏產品去向仍將會是出口;
與之同樣重要的是,師傅馬丁·格林的箴言需要時時謹記。他告誡這些身處中國的弟子們:中國的光伏產業下一步的發展,要特別注重“Quality”(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