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電價正陷入兩難境地,不調整,補貼資金存在巨大缺口;調整,又因存在時間差而出現“搶裝潮”,并由此導致項目并網難、補貼資金缺口進一步擴大等問題
來源:《太陽能發電》雜志
記者:張廣明
根據國家能源局最近發布的通知,有追加2016年光伏電站建設規模的省份,可提前使用2017年的建設規模。
在上述通知中,國家能源局表示,追加規模必須通過競爭方式分配,且在分配時要考慮光伏發電成本降低等實際情況,嚴格控制上網電價上限。
不過,從已經發布增補后光伏發電計劃競爭性配置結果的一些省份來看,除了個別企業報出一些較低的電價之外,大部分企業仍以當年的標桿電價為基準,對整體的電價降低并無太大影響。
值得注意的是,對于那些寄望通過低電價來獲取項目的企業而言,結果也并沒有實現。比如,有的企業雖然報的電價較低,但并沒有因此而獲得所申報的項目規模,而只是獲得了所申報規模的一半或稍高。
上述結果意味著,盡管各界對“搶裝潮”頗有爭論,但大部分企業還是成功的通過這種方式提前鎖定了不菲的收益。
基于此,對于光伏電價而言,如何尋找到更好的調整方式以及調整標準,已是當務之急。否則,當前電價調整方式的弊病已經顯而易見。
通過“先上車、后買票”的方式,固然可以使大多數項目“合法化”,但一個報價0.70元/瓦和一個報價0.88元/瓦的項目,同樣都能獲得合法身份,這可以讓兩個同樣20MW的項目之間的收益之差達到數百萬之多。其中是否有什么貓膩,不由得不讓人生疑。
其次,在明知道補貼資金存在大額缺口的情況下,這種“搶裝潮”下項目規模急劇擴大的結果,無疑是將所有項目都拉下了水,由此拖延了多數項目電價補貼的發放。
作者:張廣明 來源:《太陽能發電》雜志
責任編輯:dongyiqi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