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劃:《太陽能發電》雜志編輯部
統籌:秋石
采寫:張廣明
隨著歐美貿易保護加劇,光伏業面臨生死存亡的緊要關頭。在諸多探尋出路的做法中,回歸行業技術本色的技術改造與技術升級,無疑是更具有長遠競爭力的突破口,值得肯定與借鑒。
一葉落,而知天下秋。
數據顯示,僅66家與光伏行業相關的A股上市公司中,上半年存貨就達到450.87億元,同比和環比均出現數十億元的增長。整個光伏行業的庫存,由此可見一斑。
在全行業都將保存資金作為首要任務的情況下,最快的去庫存化方式就是低價甩貨,這是讓企業活下來的最直接做法,卻也僅僅只是一種本能的反應,而無法根本提高企業的競爭力。
因此,那些在此時仍能夠堅持將有限財力投向技術改造與技術升級的企業,無疑更可能具有長遠的生命力。
但這些企業也面臨著不少非常現實的問題,包括資金壓力、由此帶來的新增支出如何消化等。
不過,本質地來看,拋開外部市場環境的變化,本輪光伏業危機的深層次原因,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簡單技術的累加和擴張的必然結果。顯然,回歸技術才是光伏業根本的方向。至少,在光伏完全實現平價利用之前,這一點毋庸置疑。
只是,在如此嚴峻的市況下,如何在發展困局與技術研發投入二者之間尋求平衡,恐怕是所有有志長久的光伏企業都必須深思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