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已經不是媒體第一次宣稱中國的光伏產業正在歷經“寒冬”了。美國商務部不久前公布反傾銷調查初裁結果,認定從中國大陸和中國臺灣地區所進口的晶體硅光伏產品存在傾銷行為,將向相關產品生產商和出口商征收保證金,我國多家A股市場上市企業“中槍”。 中國商務
這已經不是媒體第一次宣稱中國的光伏產業正在歷經“寒冬”了。美國商務部不久前公布反傾銷調查初裁結果,認定從中國大陸和中國臺灣地區所進口的晶體硅光伏產品存在傾銷行為,將向相關產品生產商和出口商征收保證金,我國多家A股市場上市企業“中槍”。
中國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有關負責人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一方面,隨著勞動力成本較低、價格競爭優勢較大的“中國制造”加快“走出去”的步伐,容易觸動他人利益,當無法在價格上與“中國制造”進行競爭的時候,就可能啟動反傾銷等手段去限制中國企業發展;另一方面,也應該看到我國的光伏產業目前還處在產業鏈下游,產品附加值不高,沒有自主知識產權和核心技術也是我國經常受到“雙反”調查的主要原因之一。而作為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光伏產業,本就是技術密集型的產業類型,更可以依靠知識產權打破貿易壁壘,達到從“以價取勝”向“以質取勝”的過渡,從而占領市場,應對“雙反”。
“走出去”:遭遇貿易壁壘 在美國遭遇的此次最新的反傾銷調查中,中國企業今后向美國出口晶體硅光伏產品時將會被收取費率高達20.38%的現金保證金。如果到明年年初美國有關部門做出的終裁決定為肯定性裁決,美國海關將正式對中國相關出口企業開征反傾銷稅。
實際上,從上世紀90年代起,我國的光伏產業便開始在業界嶄露頭角。到2009年,我國的光伏電池產量占到全球總產量的40%,成為名副其實的光伏產品制造第一大國。而相應的,根據湯森路透公司發布的數據顯示,在1990年至2009年間公開的太陽能技術相關專利申請中,中國僅次于日本排名第二,在全球相關技術專利申請中占比達13%。也正是從這時起,物美價廉的中國光伏產品開始受到來自各方面的阻力。從2011年至今,中國光伏企業已在美國和歐洲遭遇了數十次“雙反”調查。
對此,中國科學院大學法律與知識產權系主任李順德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現在我國面臨的是全球化的競爭,雖然我國的制造業在近年來進行了一定的專利積累和布局,但整體來看出口單價仍然偏低,部分中小企業為爭搶市場不惜互相殺價,這些敏感因素都是美國和歐盟方面最為關注的。“國內企業之間的價格戰導致企業進行技術創新與加大研發投入的能力不夠,對產業結構調整、知識產權保護和自主品牌產品培育都會產生不利影響。”李順德說。
實際上,雖然我國近年來在光伏產業領域提交的專利申請量排名高居全球前列,但從專利申請類型來看,在華提交的光伏產業專利申請中發明專利申請占比僅為13%,而實用新型專利申請占比則高達60%。以此次遭遇反傾銷調查的部分中國企業為例,通過國家知識產權局官方網站的專利檢索與服務系統查詢分析可知:深圳拓日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和比亞迪旗下的商洛比亞迪實業有限公司尚未有專利申請公開。海潤光伏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共提交中國專利申請52件,其中發明專利申請僅6件。
作者: 來源:知識產權報
責任編輯:gao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