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春天開始的“光伏冬天”將持續至明年。但相比風電,投資者還沒有完全失去信心,“死一批也許又是一個牛市”
在美上市的11家中國光伏企業,三季度財務報告近期陸續發布完畢。“真是一季比一季慘,一家比一家慘。”一位業內人士喟然長嘆。除了大全新能源,在美上市的十家光伏企業三季度凈利潤全部報虧,反映企業經營效率的關鍵指標運營利潤率均為負值。
事實上,光伏企業的“冬天”從今年初春就開始了。市場的變化始自3月。一家組件生產企業的銷售經理對回憶稱,“3月底,11元/瓦、50%預付款,客戶求我簽合同;過了一周的4月初,我再去找客戶,客戶冷笑說‘現在10.5元/瓦都買得到了’。”
接下來便是一路向下。Energy Trend最新數據顯示,組件現貨均價為0.924美元/瓦,較3月中旬的1.62美元/瓦下跌42.9%;同期硅片的現貨均價由3.72美元/片跌至1.183美元/片,跌幅接近70%。
由于現貨價格大幅下跌,以及市場需求不振導致庫存增加,多家企業在三季度財報中計提了存貨減值。賽維LDK、英利綠色能源均有超過4000萬美元的存貨減值準備,其他企業的庫存減值也達2000萬美元左右。
市場如此不景氣,但各家上市光伏企業的出貨量屢創新高——這一意外的亮點,恰恰說明了訂單在向大廠集中,中小企業出貨日益困難。中國光伏產業聯盟秘書處對外表示,目前國內半數以上的中小電池組件企業已經停產,30%大幅減產,10%-20%小幅減產或勉力維持,并已開始不同程度的裁員。
處于上游的多晶硅行業,其冬天比光伏來得稍晚一些。今年二季度,以多晶硅業務為主業的大全新能源的毛利率高達46.6%,三季度這一數字降至33.3%,多晶硅均價走低是主要原因。
目前,各光伏大廠往上下游擴產的步伐仍未停止,市場過度供給狀況仍難改善,而明年歐洲的政府補貼將進一步減少,“雙反”案又給美國市場帶來陰影,同時國內市場仍被電網接入的體制瓶頸鉗制,因此行業普遍預期光伏業的冬天至少將持續到明年,明年上半年將更加困難。
脫離需求的擴張
造成困境的主因是什么?光伏企業的高管們不約而同地將此歸結于歐洲市場需求不振;但接受采訪的多位分析師和行業觀察人士認為是供大于求。“這不是行業的問題,是企業的問題。”Frost & Sullivan能源電力部門咨詢經理曹寅評價說。
光伏大廠們還沒停下擴產的腳步。以組件廠商尚德為例,十年來,其產能平均復合增長率達到43%。2010年上半年,尚德投資2.97億美元開建四期工程,今年9月投產,這使尚德將在今年年底實現2.4GW的光伏組件生產能力。與此同時,尚德在去年還向上游硅片領域擴張,目標是在一年內將硅片產能擴大到電池和組件總產能的25%-50%。如今硅片價格一跌再跌,而尚德自產硅片的成本又高于多晶硅專業大廠,一位分析師直言不諱:“這是(尚德的)戰略失誤。”
2010年的組件和電池擴產潮,給上游板塊帶來了更多訂單,上游擴產還在進行中。到明年年底之前,保利協鑫計劃投資177億港元將產能增加至6.5萬噸多晶硅及6.5GW硅片。保利協鑫目前已經是全球最大的多晶硅生產企業。
一位行業分析師認為,保利協鑫下一季度的財務報表不會好看,“現在多晶硅現貨價是21美元-22美元/千克,長單不超過35美元/千克,雖保利協鑫表示新生產線現金成本可降到17美元/千克,但加上設備折舊,成本還會超過20美元/千克。”另外,保利協鑫的產品主要以硅片形式出售,而目前硅片價格已低到“切片不如買片”的程度。
i美股分析師王毓明對記者稱,今年年底在建的組件產能將基本釋放完畢,理論產能將超過50GW,而明年全球市場的需求預期也不過是20GW,這令很多市場人士悲觀。但王毓明認為,由于部分企業停產,真正有效的產能只有15-20GW。
艾庫樂森新能源投資咨詢(北京)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魏江茂則認為,市場真正的問題在于庫存壓力,“年初所有人都說今年訂單已經滿了,現在呢,有將近10GW的產品還壓在歐洲的港口或其他地方。”
王毓明認為,不只保利協鑫,韓國企業東洋制鐵化學(OCI)也同樣在逆市中激進,其于今年10月新釋放了部分產能。歐美的老牌廠商也有產能釋放。
從需求端看,隨著歐洲債務危機深化,歐洲市場可能采取更具限制性的政策,將進一步影響光伏產品的銷量。德國政府在11月17日曾提議將每年新增光伏發電安裝量限制在1GW,以控制補貼成本;捷克早在去年年底就決定,對太陽能發電課以26%的重稅。
補貼降低其實不完全是壞事。光伏產品價格的不斷降低,使得歐洲部分光照較好的地區實現了平價上網,光伏電站的內部投資收益率(IRR)十分可觀,這也是歐洲多國減小補貼力度的重要原因。從長遠看,平價上網是光伏行業發展的一個里程碑,但在短期內會給企業帶來陣痛。
為占據有限的市場,保利協鑫毫不掩飾地降價,并聲稱“讓利給戰略伙伴”,被同行視為市場價格的破壞者。根據臺灣媒體報道,2011年10月5日在臺灣國際太陽光電展“CEO高峰論壇”上,臺灣大同集團董事長林蔚山當場質問保利協鑫執行總裁舒樺,“太陽能產業崩盤,你不覺得保利協鑫是始作俑者嗎?” 但實際上,除了大廠降價,中小企業更不惜在多晶硅現貨市場上拋售,也進一步拉低了市場價格。
11月12日,江蘇省有關領導在南京召集包括尚德電力、天合光能在內的13家主要光伏企業負責人,磋商目前光伏組件企業的形勢及解決辦法。這些地方明星企業都是當地就業大戶。當年,正是地方政府為吸引投資,爭相上馬光伏項目,在土地等各方面大力扶持,助推了光伏產能的膨脹。在某種程度上,他們也需為本輪光伏業寒冬負點責任。
記者獲悉,目前中國銀行已就光伏行業貸款發出風險提示,在信貸規模上對光伏行業“保持額度”,同時對各個板塊的貸款企業產能規模做出了規定。一位建設銀行的支行行長也對記者表示,目前已關注到光伏企業大規模虧損的現象,但尚未發現貸款逾期。
中金公司在日前的一份研究報告中,提醒投資者關注光伏行業的信用風險。“今年以來涉及光伏行業的債券發行人明顯增多,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行業目前面臨的流動性壓力,中金評分大多在 4 或以下,屬于資質較差的投機級。”其中,今年10月發行了4億元一年期短融的賽維LDK被認為是違約風險最大的。“不排除銀行在行業困難期收縮貸款的可能,如果失去銀行支持,公司(賽維LDK)貨幣資金僅能覆蓋短期債務 59%,會有較大債務周轉壓力。”
像賽維LDK這樣戰略激進的企業,資金鏈的確已非常緊張。從財報可見,賽維LDK二季度的速動比率僅為0.51,三季度短期和長期借款共計23.53億美元,較二季度略有增長。由于難以獲得長期融資,光伏企業的債務融資短期化傾向十分明顯。
死一批更健康?
賽維LDK的公關和銷售總監姚峰,在微博上提出了光伏行業的冬天模式:現金為王、快速銷售、賬期謹慎、節流,以及在這個冬天練好身體。
花重金擴張的生產線總要套現。王毓明認為,目前情況下,只要價格能覆蓋現金成本,企業就愿意出售產品。按現在的價格,國內很多硅片廠家已經不賺錢了。
由于歐洲市場疲軟,業主在砍價之外還提出更多條件,比如放寬賬期至120天甚至180天,將項目股權作為貨款抵押,以及要求光伏企業幫助其融資等。對這些要求,不同企業的反應有別,有的寧愿不做,有的則希望趁機建立更多關系和渠道。
“現在最重要的是控制成本,主要從采購和生產管控上下功夫。”天合光能的一位人士告訴記者。靠規模化控制成本已無多大空間,目前中國光伏大廠基本達到規模化的最大效益,再擴大規模,成本可能不升反降。接下來要靠精細化管理、流程優化和技術革新。
施正榮在尚德電力三季度的財報中表示,明年將停下擴產的腳步,致力于改善財務狀況和運營成本。同時,尚德電力的三季報還預計,今年下半年遣散費用最高將達1000萬美元。
2010年市場行情好的時候,企業都說“垂直一體化”,今年又開始倒向“專業化”,但真正能夠擺脫野蠻生長慣性,實現精耕細作的能有幾家?高盛高華在一份研究報告中,將穩健的財務實力和領先的資本結構,作為度過當前供應過剩周期的關鍵因素,但同時具備這兩點質素的企業并不多。
“希望這個冬天長一些,多凍死一批人。”此觀點在業內并不鮮見。如果本輪弱周期很快過去,很容易讓人聯想到2008年金融危機后的行情,賭對了擴產的企業將很快賺個盆滿缽滿,但對企業和行業的可持續發展不是好事。
天合光能董事長兼CEO高紀凡日前曾對外表示,未來十年是光伏行業的收購兼并期。到2015年,大約三分之二的業者會被淘汰。到2020年,組件、硅片以及多晶硅三大板塊恐將分別僅存五家企業,洗盤后的產業會更穩定健康。
行業整合已經在發生。上個月,昱輝陽光便作為整合主體,和浙江省開化縣20多家拉棒、切片企業成立股份合資公司,合資公司將統一采購原材料、統一銷售產品。亦有消息稱工信部將推動多晶硅行業的整合。
“我們只會自己擴建。”保利協鑫國內投資者關系負責人汪滿健的觀點在大廠中頗有代表性,大廠已有的技術工藝比小廠先進,整合小企業反而可能影響其自身單位成本的優勢。
在電池和組件板塊,從財報來看,企業紛紛表示將重點放在修煉內功上,而非利用現有時機收購。“現在全世界第一梯隊的幾家組件公司占了出貨量的近半江山,他們之間不太可能進行整合并購 。”曹寅向記者表示。
整合的另一個可能性是國企入局,風電領域的國電聯合動力便是一例。目前很多在美上市光伏企業的市盈率都跌至不足一倍,一旦國企收購民企的情況真的發生,中國光伏行業將重構格局。
曹寅認為,現在趨勢之一是往下游去,通過參與項目推動銷售。尚德持有Global Solar Fund的股份,該基金的投資目標為開發太陽能項目的非上市公司,項目大多集中在歐洲。這些被投資的公司,往往會從無錫尚德購買相關光伏設備,成為尚德的客戶。不過,曹寅也提示了風險,“往項目去就不再是簡單的制造業——不僅僅要把供應鏈和內部管控做好,發電項目還要看IRR(內部收益率),企業在這方面還缺乏經驗。”
國內市場之門漸開
美國曾經是中國光伏企業看好的一大潛在市場,但“雙反”案前景尚不明朗,用發改委能源研究所副所長李俊峰的話來說,“如果加收關稅,中國企業將面臨滅頂之災。”咨詢機構ClearSky Advisors也預計,明年美國市場的裝機將增長7%至1628兆瓦,但由于設備價格下降,整個市場投資將與2011年持平,甚至更少。
光伏產業同時還具有能源行業的周期性特點,美國市場同樣可能受到石油和天然氣價格波動的影響。
國內市場之門正在緩慢打開。英利綠色能源稱,三季度來自中國市場的出貨量超過今年6月30日以前的累計總和,而英利的高管對2012年中國的市場預期是3GW。相對于大多數的光伏企業,英利在國內市場投入了更大的精力,它是“金太陽”示范工程的大贏家,三季度的出貨量主要來自青海項目的釋放。
在業內觀察人士看來,國內政策層面對光伏市場的態度要比對風電謹慎得多。野村證券亞洲能源行業研究主管李泓廣認為,中國面臨節能減排壓力和部分地區的缺電問題,需要相對便宜且容易做大規模的可再生能源,他并不看好成本昂貴的光伏發電在中國的發展。
很多光伏企業也不想像英利那樣“為搶項目而降價”,天合光能一位人士抱怨說,做國內項目只是“裝裝門面”,“現在國內價格太低,電價也低,國內業主對賬期的要求還更多。”
發改委在今年7月底發布了《關于完善太陽能光伏發電上網電價政策的通知》,規定2011年7月1日以前核準建設、年底建成投產、尚未經發改委核定價格的太陽能光伏發電項目,上網電價統一核定為每千瓦時1.15元(含稅);而此后核準的太陽能光伏發電項目,以及已核準但年底未能建成投產的太陽能光伏發電項目,上網電價均按每千瓦時1元執行(西藏除外)。
這也是今年三季度國內出貨量有所提升的原因。“大家都在搶1.15元的電價,業主還不給全款。”一位光伏企業的銷售人員抱怨。
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理事長石定寰告訴記者,早在2009年國家能源局就已準備提出1.15元/千瓦時的光伏上網電價,由于部門間意見不同一直拖到了今年夏天。令他遺憾的是文件的期限是到2011年12月31日。“政策不能只用半年,造成的結果是一哄而上都要建,違背了很多建設程序。”
此前,光伏發電的上網價格由特許權招標決定,“更多是想用招標逼出低價,這樣是無法真正培育戰略性產業的。應該給企業合理利潤和緩沖空間。”石定寰表示。反思中國陸上和海上風電,特許權招標中價格比重過大,運營商為搶裝機不惜低價競標,這嚴重影響風電項目的運營盈利能力,令風機質量問題時有發生。
曹寅分析認為,現在的標桿電價,在西北光照條件好的地方尚能算清成本賬,但東部就差一些,中部最差,“干脆就不要搞,要不也是浪費納稅人的錢”。大規模、集中式的發展已給風電行業帶來上網難、送出難的問題。
國內光伏市場啟動在即,制定何種發展路線至關重要。石定寰的建議是以分布式為主,“比如屋頂光伏電站,或者社區和農村的小型光伏系統。要先做出示范來,按照不同地區、不同資源條件、不同經濟特點進行建設,在示范基礎上形成工程和管理規范,然后大面積推廣。”
但電力行業體制瓶頸仍鉗制著這一切美好的設想。“比起風電,電網似乎更不喜歡光伏。”一位行業觀察人士告訴記者。
國家電網能源研究院新能源研究所所長李存慧曾對記者指出,“光伏發電和風電最大的不同是,風電多數只是電源概念,只向網上輸電,由電網統一收購,統一銷售。而分布式的光伏發電是雙向的,要買還要賣,會與電網有電量交換,發電高峰時賣給電網,低峰時從電網買,買賣的電價怎么算目前并未出臺規范辦法。另外,光伏發電波動大,上不了主網,只能上配網,而配網的調度體系并沒有自主調配權。”
技術進步是投資前提
時隔不過一年,火熱的新能源投資潮驟然降溫。本來對光伏業趨之若鶩的財務投資者,現在轉向了謹慎。
江南資本合伙人鐘曉林將現在視做黎明前的黑暗時期,“還是要謹慎”。江南資本投資的陽光電源主要生產光伏逆變器,看好這一塊是因為“毛利潤很高,而且逆變器不只是用于光伏,也能用于別的領域,是有適應性的技術”。
青云創投合伙人葉東直言,現在并非投資光伏業的好時機,主要的產業板塊戰斗已經結束,但投過六家太陽能企業的青云創投該慶幸自己抓住了早期的投資機會,“從投資角度看,行業現在不太好并不代表投資不賺錢。我們是第一輪投賽維,成本低;另外我們在南京中電光伏上也獲得了不錯的收益。”
相比之下,投資者現在對光伏的興趣還大于同在低谷中的風電,風電已是無人問津。究其原因,光伏成本的迅速下降給了投資者長期的信心,“六年以前成本是6元/瓦,現在是1元左右,下一代可能比上網電價還要低,投資機會依然存在。”葉東表示。
天合光能董事長兼CEO高紀凡預測,未來五年全球將有不少地方能夠實現用戶側光伏平價上網,到2020年實現上網側的平價。
光伏領域的技術創新還在繼續,多晶產品的轉化率已提高到17%左右,準單晶等技術路線也在不斷摸索和成熟。在曹寅看來,除了關注技術進步,在成本和組織管理上有長處的企業仍然值得投資。
“這個行業需要一次大規模的整合,讓一些真正具有成本、資源、管理和市場優勢的企業做大做強,我覺得這是一個時間的問題。”博信資本合伙人安歆說。
有些人相信現在是很好的進場機會,曹寅說,“現在組件只要1美元/瓦了,這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價格,現在投資者的恐懼在于產能過剩,死一批產能以后有可能又是一輪牛市。”
可謂光伏前車之鑒的風電,現已陷入國家政策收緊和自身快速擴張的后遺癥之中,目前對投資者已完全失去吸引力。“儲能的問題不解決,真的是垃圾電。”永宣創投合伙人馮濤評價。
儲能技術突破難度很大,特別是在資源和需求極端不匹配的風電行業。抽水蓄能等物理儲能受限于西部缺水的自然環境,而化學儲能手段不可能實現如此巨大的儲存量。據ChinaVenture(投中集團)統計,2010年清潔能源行業排在投資資金流入前列的是風能、電池與儲能技術和環保節能;今年則變成了污染檢測與治理、太陽能以及電池與儲能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