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憂外患,目前的光伏行業現狀正如同近日的天氣,風雪不斷,冬意十足。
經濟導報記者獲悉,今年第三季度,我國環保節能行業僅披露4起融資案例,總額為5280萬美元,較去年第一季度最高的3.354億元“縮水”嚴重。
上市方面,今年第三季度,沒有一家企業實現IPO,擬上市企業同樣為零。
更令人揪心的是,新近披露的前3季度光伏板塊上市公司三季報,多數公司凈利潤下降幅度均在50%以上,業績繼續加速下滑。
“光伏企業真正的問題是‘寒冬’過去以后誰能夠活得下來,企業并購在所難免。”天合光能原CFO,并協助企業成功赴美上市的華利安中國區總裁陳為民,接受導報記者采訪時直言,光伏行業在2006年就已敗相畢現。在經歷過去幾年的爆發式發展后,內憂外患的光伏行業已進入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難時期,投行對其的態度也謹慎了許多。
“寒冬”還將持續
光伏行業“寒冬”還將持續,這似乎已成為業內的共識。諸多投行負責人都表示,目前對光伏行業的投資熱情驟減,其將度過漫長的冬天。
用內憂外困形容當下的光伏行業,并不為過。僅三季度以來,針對中國太陽能電池產品的“雙反”就一波接著一波。
9月,歐盟委員會發布公告,對中國光伏電池發起反傾銷調查,涉案金額超過200億美元。10月,美國商務部就對中國太陽能面板制造商征收關稅作出終裁,決定對中國光伏產品征收18.32%-249.96%的反傾銷稅,且針對中國政府的補貼征收14.78%-15.97%的反補貼稅。
歐美“雙反”對嚴重依賴海外市場的中國太陽能光伏行業來說,無疑是致命的打擊,使許多光伏企業瀕臨破產邊緣。
而在部分投行看來,光伏業瘋狂之后的沒落,已在意料之中。
“幾年前,我們公司的團隊看過不少光伏企業,看完以后的感覺就是這個行業發展得太快,銷售收入和利潤每年都以100%或200%的增幅在發展。每個老板的腦子里惟一的一個想法就是擴產,增加產能,賺更多的錢。從我們的角度來看,還是算了吧,如果說這是一個接力棒的話,我們不想去接最后一棒。”中國風險投資公司執行總裁王一軍的一席話,說出了目前機構慎投光伏行業的原因。
“對于LED企業,坦率地講,我們一家沒投。”王一軍介紹說,涉及LED的企業,國內大概有幾千家,從這個產業鏈來講,都集中在中游和下游,技術含量比較低,競爭也比較激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