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光伏產業一直是美國關稅政策的“受害者”。因此,當特朗普政府宣布對美國全球貿易伙伴征收“對等關稅”時,國內光伏業內人士幾乎已“波瀾不驚”。 “對中國光伏而言,美國高關稅不是壓力,甚至全面退出美國市場都無所謂。”有光伏行業人士在接受記者表示,關鍵是不要為了爭美國市場虧本出口。 事實上,數據表明近些年來,在美國貿易政策的圍堵下,中國內地已經沒有直接向美國本土出口光伏產品。在此背景中,東南亞便成為“跳板”——中國光伏企業奔赴泰國、越南、馬來西亞、柬埔寨等國家建設產能,并助推東南亞對美光伏產品出口規模在過去兩年里迅速攀升。 然而,本輪特朗普“對等關稅”的沖擊,致使東南亞也成高額關稅沖擊的“重災區”。于是,東南亞光伏供應鏈,站在了是否轉移的十字路口。 多家光伏頭部企業人士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采訪時表示,美國關稅政策再次提醒著中國光伏產業不應對單一市場產生重度依賴。“供應鏈全球化,依然是長久之計。” 關稅沖擊整體有限 “公司在美國的組件產能主要從美國以外地區進口原材料,從全行業看,公司美國產能因本輪‘對等關稅’所增加的成本處于較低水平。”4月7日,隆基綠能在投資者互動平臺回應“對等關稅”影響時介紹,目前,該公司以參股合資方式在美國建有5GW組件產能,已經全部正常投產。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注意到,自“對等關稅”消息發布以來,包括隆基綠能在內,多家A股光伏公司第一時間在互動平臺進行回應,整體來看,各家公司均認為影響有限。 美國光伏市場是全球重要的區域市場之一,在于其擁有不俗的市場需求和較為完善的能源基礎設施。但近些年來,受制于較高的貿易壁壘,中國內地的光伏電池、組件很難直接出口到美國,主要采取布局海外產能進行銷售的方式。 美國對我國光伏產品出口的打壓由來已久。中國機電產品進出口商會今年3月發布的《2024年我國光伏產業對外貿易形勢分析及建議》指出:“早在2011年,美國就對我光伏企業發起了‘雙反’調查,并征收高額關稅,之后美方又多次利用‘201、301、337、反規避’等手段對進口光伏產品進行限制,旨在加速光伏制造業向本土回流。”因此,該協會認為,中國光伏企業對于美國市場目前的態度是:“復雜環境下的謹慎布局”。 4月9日,隆基綠能相關人士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采訪時表示,從最近組件銷售價格來看,美國市場的組件價格明顯高于其他國家市場,“差不多是兩三倍。” “美國市場有吸引力,但又有比較復雜的地緣政治影響。”上述人士認為,對于國內光伏企業而言,“到底在那邊布不布局,投入多大的資源,都需要謹慎評估。” 美國市場之于中國光伏企業的確是一個“又愛又恨”的區域市場。行業機構InfoLink Consulting4月9日公布的數據顯示,以182mm、210mm尺寸的N型TOPCon組件為例,其均價為0.26美元/W。同期,歐洲、中國市場的均價則都為0.09美元/W。這樣的價差所代表的利潤空間就十分具有“誘惑力”。天合光能2023年的區域毛利率數據便說明了這一點——該公司這一年在美國市場的毛利率為34.24%,是同期中國、歐洲市場的三倍和兩倍。 “截至目前公司在美國儲備有足夠規模的電池組件庫存,其成本預計不會受到美國加征對等關稅的影響,另有部分在運輸途中即將入關的產品,再加上其他的一些供貨渠道,可以滿足公司今年后續階段美國市場客戶需求。”4月7日,天合光能在投資者互動平臺上稱,“這次‘對等關稅’可能會帶來產品價格一定幅度的上升,對于美國的電池組件庫存利潤會產生正面影響。” 不過,該公司亦認為,具備更強前瞻戰略研判和全球化經營能力的企業能夠相對更好應對本次美國對全球加征“對等關稅”。 供應鏈加速全球化 美國“對等關稅”給中國光伏產業帶來的最大不確定性,莫過于東南亞制造產能的未來走向。事實上,不僅僅是光伏供應鏈,其他半導體、電子等領域也同樣面臨著因關稅加征所帶來的制造成本增加。 但需指出的是,高關稅沒能直接堵死中國光伏企業在東南亞的供應鏈布局。 東南亞國家稅率的高低差異,使得部分光伏產能仍然具備一定的利潤空間。例如,天合光能回應稱,其印尼合資TOPCon電池組件工廠(目前年產能1GW)不受東南亞四國“雙反”的影響,且本次已公布擬新增稅率中印尼稅率相對較低,印尼工廠具備相對競爭優勢;光伏邊框企業永臻股份則表示,美國“對等關稅”政策目前對該公司越南基地沒有影響,因已被施加“232關稅”的鋼鋁及其衍生品、汽車及零部件,被豁免于征收。 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硅業專家組副主任呂錦標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采訪時指出,“東南亞國家還有些產能是可以出的。”他還提到了中國光伏企業此前為了應對美國貿易壁壘而選擇赴美建廠的舉措,“中國光伏赴美建廠不僅僅考慮是否能獲得IRA補貼,還需要考量政治風險。” 不可否認的是,鑒于美國高毛利的市場現狀,短期內在美國當地擴產,或是光伏企業應對本輪關稅沖擊的一種有效手段。 目前,中國頭部光伏企業也逐漸形成了一定的在美投資建廠的經驗。有合資建廠,如隆基綠能通過與美國能源巨頭Invenergy合資,在俄亥俄州建立了5GW光伏組件工廠;也有資本運作,如天合光能將美國得克薩斯州的5GW光伏組件工廠出售給美股上市公司FREYR Battery.Inc,通過保留技術、品牌輸出,結合FREYR Battery.Inc管理層在美國市場渠道及外部顧問的行業經驗和政府關系,推動天合品牌的本地化發展。 與此同時,新興市場的布局已經成為當前中國光伏企業加速供應鏈全球化的重要步伐。 “公司正積極關注美國加征關稅事項進展,為了應對日趨嚴峻的國際貿易摩擦風險,公司加速推進全球化戰略,在已構建全球化銷售服務網絡體系的基礎上,積極推進產能全球化布局。”晶澳科技相關負責人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介紹,該公司于2024年末啟動阿曼年產6GW高效太陽能電池和3GW高功率太陽能組件項目,并力爭于2025年末實現投產。 “新興市場的崛起為我國光伏企業提供了新的市場機遇,但全球裝機增速放緩以及部分傳統市場需求的波動,也給我國光伏產業對外貿易帶來了不確定性,企業需要更加注重市場多元化布局,降低市場風險。”中國機電產品進出口商會分析認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