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薄膜電池企業正經歷來自多晶硅價格暴跌所帶來的痛楚。本報獲悉,包括尚德、新奧、賽維、漢能等在內多家企業的薄膜電池擴張計劃因為技術和市場的因素受阻。 這些企業原本希望引進用硅更少、成本更低的薄膜技術來抵消多晶硅價格上漲所帶
百世德太陽能高科技有限公司,計劃分階段達到總產能為1GW的薄膜太陽能電池組件的設計產能。當年6月份,百世德宣布將在江西南昌投資建設1000兆瓦太陽能二代雙節薄膜電池,其中一期投資25億美元。該公司時任總裁方朋說,江西的太陽能薄膜電池廠將成為全球最大的薄膜太陽能企業。 直到2009年11月中旬,賽維才宣布兩條生產線基本完成設備安裝調試,正式投產后實現產能130兆瓦,轉換率達8%-8.5%。 兩個月后,方朋便跳槽到了晶澳,擔任該公司的CEO。上述權威專家透露,方朋此次跳槽實際上是因為百世德的薄膜計劃遭到挫折所致。記者未聯系上賽維對此事置評。 百世德對外宣布1000兆瓦薄膜計劃,但實際僅100多兆瓦產能。“這100多兆瓦也是不想上的,但迫于訂單不得不上。”該專家稱。 據悉,當宣布其薄膜計劃時,賽維已經簽訂了來自美國、德國和西班牙等國的薄膜太陽能電池采購訂單超過200兆瓦(總價約3.8億美元)。 同樣遭受困境的還有漢能控股集團有限公司(下稱“漢能”)。這家以水電業務為主導產業的民營發電企業在薄膜電池領域的雄心更大。 2009年7月,漢能與廣東河源市簽署協議,計劃投資280億元建設太陽能光伏產業研發制造基地。 該公司第一階段投資80億元,引進4條生產線,并計劃2009年10月前動工。這個項目直到2010年1月份才正式動工。漢能董事局主席李河君稱,漢能河源太陽能光伏產業生產研發制造基地計劃明年(2011年)年底前實現600兆瓦全部投產,到2012年、2015年分別實現1000兆瓦和3000兆瓦全部投產。 河源當地一位人士說,漢能的薄膜項目進展并沒有想象中的那么快。對此,記者致電漢能副總經理莫正輝,莫未予置評。 漢能位于四川雙流的太陽能產業研發制造基地是漢能計劃建造的第二個薄膜生產基地。該項目早在2009年10月底簽署協議。 根據協議,漢能投資200多億元,實現1GW薄膜太陽能電池生產能力。漢能宣稱,雙流項目將于3月底正式動工。但同樣位于四川的峨眉半導體材料廠副廠長丁國江說,沒聽說漢能此項目的進展。 峨眉半導體材料廠是最早從事半導體材料研究的企業。目前,這家公司正立足于晶硅材料的生產和研發,而對于非晶硅薄膜技術,則處于觀望階段。“主要是技術上還不夠成熟。”丁國江說。 孟憲淦說,現在看來,國內的一些企業對薄膜的市場情況研究不夠透徹,并沒有很好地考慮產能建成后產品的訂單問題。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