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1536億元的補貼,原意是要促進光伏行業的發展。然而隨著各地優惠力度、政策落實、補貼規則的千差萬別,這種好意不僅面臨著落空的尷尬,還有可能成為光伏行業前行路上的一大障礙。
遲遲不到的補貼 如果說政策的混亂還可以歸咎為多頭管理,那么補貼的“難產”則更多體現了政策的落實不到位。 國家規定光伏電價補貼從光伏專項基金和光伏電價附加費中支付,而電價附加費是采取延期支付的方式,這往往使補貼資金不能按時足額到位,影響資金的正常流動。光伏補貼發放不及時,已成為阻礙光伏產業健康發展的重要問題,光伏企業本身資金壓力都不小,而有的企業更是兩三年的補貼都沒有拿到,新項目難以為繼,債務“壓力山大”。 據了解,補貼發放的程序及周期冗長。現行可再生能源補貼資金的申報、審核、撥付,要由地方財政、價格和能源部門初審,經國家財政部門會同國家發改委、國家能源局3家審批,然后再由中央財政撥付至地方省市縣區級財政,繼而發放至發電企業或由電網企業代付。企業拿到補貼時間有可能超過1年半。 隨著新能源的迅猛發展,補貼需求不斷增加,入不敷出也越來越嚴重。“光伏補貼拖欠的問題確實很嚴重,總量有200億,這是在操作上出了問題,此前價格司專門開會討論了這個問題,也在和財政部交接,這個問題很快就能解決。”一位國家發改委專家透露。 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研究員時璟麗認為,解決補貼拖欠,從資金持續性角度來講,應繼續提高附加標準,擴充資金來源渠道,提升化石能源成本;從項目獲得補貼資格的認定來看,應該簡化認定程序。 培養造血功能 在理順補貼政策的同時,如何擺脫補貼則是另一個關系到光伏產業能否“長治久安”的關鍵所在。如何培養該行業的自身造血功能對于光伏行業而言更多的是一個“技術問題”。隨著光伏產業技術的提高,該行業的發電成本正在下降。過去6年中,光伏組件價格下降了86.6%,系統價格下降了83.3%,光伏電價下降了76.2%。然而這一價格距離光伏企業平價上網還有一段距離。 此前曾有預測顯示,2021年中國光伏將實現平價上網,而國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長梁志鵬則在不久前公開表示,“光伏發電補貼在未來8-10年內不會取消。”這也意味著光伏行業還要在“補貼”中匍匐前行一段時日。 “這個行業在經歷了狂飆發展之后,國家的投入也不可能那么大,現在我們可以看到的情況是,光伏的發電已經可以進入到公共的網絡,但是在與電網競爭時,(價格上)我們還有擔憂。”上述東莞企業負責人告訴記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