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利益沖突沒有解決的情況下,僅寄望于輿論或者其他的壓力,可能不但“無濟于事”,甚至還會適得其反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國家應對氣候變化戰略研究和國際合作中心主任李俊峰則表示,此次甘肅事件背后反應的就是一個利益協調的問題。現在能源供給還是一個行政區劃,就是各地解決自己的問題。 “我不指望別人的電來滿足我們自己的需要,我一定要把飯碗端在自己手里,這是我們大部分地區的一個思想。但是,按整個中國的發展,特別是我們能源的匹配,我們做不到。” 在利益紛爭公開化以及相關部門積極發聲的助力下,此次甘肅千億風電基地停擺事件獲得了極大的關注,但這能否真正有助于事情的解決,還不得而知。 就在此次事件報道后不久,有媒體稱,國家能源局已叫停甘肅、吉林、黑龍江、內蒙古、寧夏、新疆等省(區)新增新能源項目建設規模,待棄風限電有效緩解后另行研究。 從目前的各種信息來看,即便對于監管部門而言,在新能源“限電”的問題上,可能也處于一種“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的困境,因而只能推出類似上述先行叫停新增新能源建設項目的“下策”。 不過,暫停新增項目的持續時間的長短,將決定著其影響會否向產業鏈的上下游擴散。甚至還有可能會使得新能源產業告別目前的高速增長。這種可能性,并非不存在。 有業內人士則認為,在“簡政放權”的大背景下,地方“各自為政”也將是必須適應的“新常態”。又加之目前所處的宏觀經濟放緩的大環境,以及電力供過于求的行業態勢,地方政府肯定會基于自身的考量發展新能源,這背后將涉及到更多的利益協調問題。 因此,在利益沖突沒有解決的情況下,僅寄望于輿論或者其他的壓力,可能不但“無濟于事”,甚至還會適得其反。 本期專題相關文章: 限電僵局破題? 如何坐實“優先發電權”? 瞄準高耗能產業 提升新能源本地消納權重 “轟動效應”下的新能源發電時機商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