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兩年多來,“光電風儲”領銜的新能源宏大敘事,在資本市場高潮迭起。其中一個接一個的泡沫吹起與破裂,令廣大投資者時而亢奮時而扼腕。整個板塊中樞上揚過程里,最終大家發現,最具韌性與價值的公司,終究還是那些遵從產業第一性的產業龍頭們。歸根結底,敘事再努力,也要回歸到對產業的價值貢獻上。比如在鋰電板塊,各種前沿技術路線屢
在綜合行業內多方數據后,可以總結出傳統硅棒與顆粒硅雜質濃度情況:具體而言,施主雜質濃度和受主雜質濃度兩項指標中,顆粒硅分別是傳統硅棒的3.7倍和7倍;而在碳濃度、金屬雜質濃度數據上,兩者則存在數量級的差距。 ![]() 圖:傳統硅棒與顆粒硅雜質數據 資料來源:公開數據 刨除雜質問題不談,顆粒硅實際制造過程當中,還受到“氫跳”問題困擾。顆粒硅的制備并非簡單的單次制備,而是一個連續的過程,在制造過程中,很容易因反應溫度不夠而出現內部氫鍵未斷裂的情況,會出現小泡。為了成功將氫氣排除,在拉晶環節必須增加反應時間,因此顆粒硅的能耗實際會比理想中更高。 正是因為這些因素影響,所以顆粒硅始終沒有大規模全面進入市場。盡管市場中存在著顆粒硅單爐投料100%的說法,但下游第三方廠商依然將傳統硅棒作為主流材料,顆粒硅的投料比例一般在15%-30%之間。 硅料供需如此緊張的情況下,下游廠家并沒有全方面布局顆粒硅,這足以說明目前行業中對于顆粒硅的質量依然存在擔憂。 04更遠的未來:既要樂觀,也要客觀 回溯光伏產業鏈發展史,不難發現,這是一個持續迭代的行業。無論是單晶太陽能電池對多晶太陽能電池的取代,還是電池片的連續升級,都體現了光伏企業不斷學習的能力。 聚焦當下,PERC電池逐漸逼近能效天花板,從P型電池向N型電池升級已經成為行業內的共識。雖然HJT電池和TOPCon電池誰能勝出尚無定論,但N型電池無疑都將是電池片企業下一個進化方向。 從P型電池向N型電池過渡的情況下,已然對上游多晶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這些要求主要集中體現在硅的純度上。目前來看,顆粒硅距離全面達標還存在差距。雜質含量更少的傳統硅棒無疑是能夠達到N型電池需求的,有顆粒硅企業雖然也對外表示開始布局N型電池,但雜質依然是要高于N型電池用料的標準需求。 ![]() 當然,根據技術進步曲線我們可以預期,顆粒硅一定存在純度進一步提升的空間。如果顆粒硅能夠達到跟傳統硅棒相仿的純度,那么顆粒硅一定具備更大的發展潛力,不排除其在某天成為行業中流砥柱。但這終究需要一個過程,需要包括投資者與產業建設者們一道持有耐心。 從整個產業鏈安全與升級發展角度出發,任何人都希望行業中多一些革命性的技術迭代方向。但對于新的技術方向,我們不僅需要包容,更應該客觀。縱觀歷史發展,不乏傷仲永式“捧殺”案例。 一語以蔽之,顆粒硅這項技術值得長期關注,但在展望這項技術前景時,投資者也必須清楚判斷這其中存在的曲折。最起碼從當下的數據看,顆粒硅還是硅料行業的技術路線補充,尚未具備顛覆多晶硅行業格局的能力。在多重“隱秘角落”未被有效治理之前,其與傳統硅棒間的“輔主關系”,或仍是未來一個周期行業的主旋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