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模式下,盡管存在壟斷,但卻使得發電企業和用電客戶實現了市場化連接,即便無法通過市場競爭來提高輸電網絡的效率,但電力系統的整體運行效率卻在發電市場和用電市場的供需平衡之中得到了提升。
5號文件中的電力改革設計,事實上借鑒了英國模式,但同時又進行了自我創新。改革計劃保留一大一小兩家輸電網絡企業,對其各自成本和收益實行間接比較的方式來實現隔空競爭,實現經濟學上的“標尺監管”。盡管這一構想充分體現了5號文件制定者的過人智慧,但卻被兩大電網企業的強勢所閑置,因為“輸配分離”的改革始終難以啟動。
在“輸配不分離”的情況下,電網綁架了全體電力用戶,成為中國電力市場的超級購電者。這種強勢并沒有為電力消費者帶來任何實惠,電價在不健康的電價形成機制中不停上漲。
對于發電企業而言,盡管入網審批和上網電價審批都掌控在國家發改委手中,但具體實施卻掌控在電網手中,即便是作為中國發電領域骨干的五大發電集團也無法和電網站在平等的位置上。
在中國電力市場中,由于政府審批所有上網電價和售電電價,使得政府在市場中既是球員也是裁判,將市場上時刻變化的電力供求關系牢牢籠罩在審批制度之下。而對于最該盡快實行政府單獨定價監管的電網環節,卻始終沒有動作。在這種結構下,電網的所有收入都是來自發電企業上網電價和終端用戶電費之間的價差。盡管電網宣稱自己不是以營利為目的,但其介入產業上下游的擴張沖動,很難讓人信服其企業結構運行的框架不是為了盈利。
政府審批上網電價的邏輯是電廠發電成本越高,入網電價也就越高。在中國電源結構中,最具成本競爭優勢的水電,因其運營成本最低,上網電價也就最低。在這種邏輯下,政府主導的定價體系完成了反市場的“劣勝優汰”的逆向淘汰。水電企業為了生存,近年來不停刻意讓水電站建造成本增加,來獲得更高的上網電價。而一輪又一輪“煤電頂!钡泥须s,也只是為增加火電企業上網電價而制造的輿論聲潮。最終所有增加的成本也理所應當地增加到全體電力用戶身上。
中國電改盡管沒能形成連接供需之間的電力市場,但卻像模像樣地學習英國組建了電監會,來監督一個根本不存在的電力市場。
這種背離市場原則的電力結構和機制竟然還有一些人極力捍衛,有人撰文甚至指出:“中國沒有自由化和私有化才沒有釀成災難,中國若想避免重蹈美國加州電荒之覆轍,就應當堅持單一購買機制。”其邏輯如同是“為了防止噎死,因此不能吃飯”一樣愚蠢。另外一些人借口全球范圍內,各國國情不一,電力改革沒有固定的模式,另外因為中國沒有進行深入改革,所以沒有發生大的電力安全事故為由,來證明中國電力模式的先進性。他們卻忽視了盡管很多國www.gesep.com節能環保家電力改革的目標和模式很不相同,但改革的大方向都是努力在電力系統中引入市場競爭,用市場來協調和平衡電力供需雙方。這一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