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擬”太陽能締造股價輝煌
江蘇陽光原本是全球最大的毛紡面料生產商,公司主要經營呢絨、毛紗、毛線、針織絨、絨線、羊毛衫、服裝、針織品、紡織工業專用設備及配件、磚瓦的制造、加工;染整;洗毛等紡織類業務。2006年,太陽能光伏產業的狂熱席卷資本市場,其豐厚的利潤回報,激發了中國企業為了巨大的利潤盲目上項目的局面,也吸引了這家從事紡織數十年的企業。
江蘇陽光太陽能事業的證券市場開端非常輝煌。很多江蘇陽光的股東或許還記得2006年的那個五一。那個時候,五一還是七天長期。5月8日開始,江蘇陽光股價一飛沖天,在整個5月內共收獲11個漲停,股價從5月8日開盤的2.4元一路飆升至5月31日盤中最高7.2元,累計達300%,公司總市值增加70億元左右。江蘇陽光母公司陽光集團是這次股價飛漲的大贏家,不僅總市值翻番,還因為股改承諾增持股票而盈利數億元。但或許是成長性過度透支,江蘇陽光在隨后的一年趨于平靜,股價基本上在4-6元之間波動。而在2006年末,其股價又開始上演奇跡:從2006年11月3.7元左右啟動,7個多月的時間就瘋漲到14.57元,漲幅近400%,隨后在半年多的震蕩后沖高至17.25元。以上兩個股價的高峰期,江蘇陽光的太陽能產業尚是疑團虛擬。而之后,隨著其太陽能構想的逐步落地,無情的現實讓江蘇陽光股價一路下跌直至今天:2012年8月20日,其股價報收2.82元,距離2005年7月所創的上市最低點1.58元不過1.24元的距離。
相比其股價曾有過的輝煌與今日的落寞,江蘇陽光太陽能事業的實體運營如何呢?我們逐年來梳理。
項目上線的草率在這時已埋下伏筆
2006年,光伏項目震撼推出
在5月股價異常波動的初期,江蘇陽光尚表示無重大信息可披露,但僅在十來天之后的5月23日即發布投資公告稱:“2006年5月20日,公司與陳鐘謀教授于江蘇省江陰市新橋鎮陽光工業園簽署項目合作協議。太陽能公司第一期總投資3億元,注冊資本4000萬元,公司以現金出資2480萬元,占注冊資本62%;陳鐘謀教授以發明專利技術‘納米光-熱伏電池及其制備方法’評估作價1520萬,占注冊資本38%”。
公告稱,陳鐘謀教授發明的新型高效光伏電池,經中國科學院太陽光伏發電系統和風力發電系統質量中心檢測,產品技術先進,光電轉換效率達35%,屬國際領先。并宣稱,“通過可行性分析,太陽能公司達產后,年可實現銷售收入30億元。”5月30日,江蘇陽光再公告,為了解決太陽能光伏產業發展的瓶頸問題、打造完整的產業鏈條,5月26日,江蘇陽光股份與寧夏東方有色金屬集團、寧夏英力特電力集團簽署了建設多晶硅項目合作意向書。該項目規劃年產4000噸高純多晶硅,總投資35億元。以上消息一出業內普遍震撼:其公布的35%的光電轉換效率遠遠高于20%的國際先進水平,“如果真能實現,并且產業化,那么現在所有水電股,所有的煤電股,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