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僅光伏行業,其他行業大都如此。
據韓國訂單統計數據,2012年韓國造船業的訂單量為750萬CGT,以微弱優勢領先中國的710萬CGT,但韓國的訂單額為299億美元,是中國(154億美元)的近2倍。
引用一段專欄作家周彥武關于造船業的分析:無論是引擎還是電氣,主要設備全部都靠進口。全球有三個廠家可以生產超大型船舶用的低速引擎,2012年全球船舶低速引擎總出貨量為8498MW,其中德國MANDIESEL市場占有率高達80%,芬蘭瓦錫蘭占18%,日本三菱占2%。中速引擎市場,2012年出貨量為4481MW,芬蘭瓦錫蘭市場占有率48%,德國MANDIESEL占23%,美國第一大工程機械廠家卡特彼勒的子公司MAK市場占有率9%。其余則是歐洲和日韓企業,市場占有率23%。船舶電氣被ABB壟斷,中國造船業是鋼鐵業中厚板、焊接業的大集成。
韓國《中央日報》指出,韓國現代重工業近期表示,公司接到了5艘世界最大規模的1萬8400TEU級集裝箱船的訂單,價值7億美元(7700億韓元),大筆訂單來自中國排名第二的海運企業CSCL(中海集運)。中國造船業有1600多家,"經濟停滯、低價接單、盈利惡化"的沖擊比韓國更為嚴重。中國政府計劃兩三年內將造船企業大幅減少至500多家,預計大規模破產和被收購情況將不可避免。
據筆者了解,機器人、3D打印技術等方面無不如此,機器人的所有核心配件需要進口,3D打印的核心設備、打印材料、電腦軟件大多靠進口。2012年末,光伏產業風聲鶴唳之時,利用太陽能發電的"熱發電"項目通過了科技部的現場驗收,正式運行。雖然該技術無法挽救光伏行業,起碼說明了中國的太陽能技術在起步。
這就是中國制造業的現狀,我們承認事實,才能制訂出腳踏實地的規劃,才能步步推進,中國制造業的核心優勢是價格與產業鏈,而非技術,建立標準化的值得信賴的產品,而不是成為技術上的宇宙強國。
具體就光伏行業而言,打破電網壟斷鼓勵清潔能源,建立碳交易市場,讓清潔能源可以轉換為真實的贏利,建立分布式發電系統,改變發電在西部、用電在東部,途中全損耗的局面。
6月14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重點拓展分布式光伏發電應用,電網企業要保障配套電網與光伏發電項目同步建設投產,優先安排光伏發電計劃,全額收購所發電量,保障補貼發現等,從技術與市場上將光伏產業的未來轉向了內部市場,以期改變一味依賴歐洲補貼的做法。
政府反對者則有意無意忽視了民族國家捍衛自身利益的重要性,將一切惡歸結于政府管制,漠視國際商戰、金融戰等現象的客觀存在。政府比較理智,面對歐洲光伏雙反,選擇葡萄酒進行反擊,不失為一次較好的試探。
政治上爭取權益是一回事,但把所有經濟問題往政治上靠,是極端主義的民粹開端。反制永遠存在,義和團永遠不會消亡,但如慈禧一般為了政治目的、縱容義和團,甚至捧為愛國表率,則是超越界限的弄權行為,最終會適得其反。義和團就是最好的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