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次,中國與歐美韓的多晶硅“雙反”案在繼續,若最終定論海外進口的多晶硅產品存在傾銷,那么市場上的多晶硅供應量也將減少,多晶硅價必然會提高,組件價也會因原材料價格的上漲而同步提升,因此組件企業的利潤也會減少。
阿特斯的一位管理層也表示,一些中概股企業通常會在光伏市場上以美元作為產品的報價,而中歐雙方的出口底價確定后,各企業駐歐銷售人員將以歐元報價,這其中就要考慮到歐元和美元之間的匯率變動情況,從而做出準確的定價及利潤。 “我們的銷售人員,從對歐報價到實際成交的整個過程通常要半年左右,所以長期看企業可能需要引入一些工具來鎖定匯率,以保證最終收益!
限定出口量或為7G瓦
而除了有一個0.56歐元左右的定價外,這輪談判的另一大關鍵在于限定了出口量,目前市場一致認為限定量在7G瓦/年。
按去年中國出口歐洲光伏產品量9G瓦左右計算,這次確定的數量,可能占原來中國出口歐洲光伏產品量的63%左右。
“以往,中國出口歐洲的光伏電池及組件是沒有限量的,F在的變化是,未來各大公司可能要拿到商務部的配額后,才能對外出口!币晃还夥髽I對歐出口的貿易商劉先生對記者說,這個配額該如何分配,現在還不得而知。
他說,此前,他們與相關機構探討過一種計算方式:用前一年企業的出口配額乘以0.63,作為今后配額的參考數,“假設我們出口歐洲是300兆瓦/年,那么今后我們就有每年189兆瓦的配額數。”該公司計劃向中國國內、日本及印度等市場賣出更多的光伏組件,以彌補歐洲市場的損失量。
他也強調,商務部是否會采用上述方法,還很難說,“若是完全按上一年度的出口量來計算每家企業分多少羹,那么對一些從來沒有對外出口的企業而言,可能會有一點問題,因為他們無法再獲得任何配額!
商務部如何來分配相應的光伏產品配額只是一方面,什么時候分,也是企業所關注的。前述劉先生稱,“在歐洲,最佳的安裝時節是春夏季,深秋之后因天氣原因,電站項目通常會暫停一大半。假設一家公司拿到的配額是在9、10月份,且需要在當年完成出口,那么該企業拿到了配額后,還要考慮到存儲費用及地點的問題。畢竟那時的安裝量在減少,市場對光伏產品的消化會慢一些!
記者獲悉,目前,已有個別光伏企業在考慮招聘新的政府事務人員,增加與有關部門的互動,從而在未來的競爭中取得有利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