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確定了中國新能源汽車發展方向之后,新一輪節能與新能源汽車補貼政策的細節于日前流出,有媒體報道,此前稱從今年起延續至2015年的節能補貼新政策將出現新變化,其中,中央財政補貼或將直接撥付給汽車企業,未來中國新能源政策的補貼重點將從銷售環節傾向技術研發和創新環節。
相比于其他扶持政策,汽車補貼政策可謂是一劑猛藥。此前,為支持節能汽車的推廣,無論是購置稅減半還是直接3000元的補貼,都極大地刺激了中國車市的整體增長。
然而,在新能源汽車補貼政策上,數年來卻一直處于“熱政策冷市場”的尷尬境遇。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12年底,國內累計推廣3.9萬輛新能源汽車。2013年上半年,新能源汽車產銷量達到了16381輛,增長迅速,但與《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發展規劃》提出的“到2015年,純電動汽車和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累計產銷量力爭達到50萬輛”的目標依然差距遙遠。
究其原因,關鍵是由于可供消費者選擇的成熟產品不多,新能源汽車的可靠性和耐久性不高,后續保有成本不低,增添了使用者的不便,也觸發了潛在消費者的看空情緒。
如果想大力發展新能源汽車,從全球范圍來看,推動研發是國外新能源汽車補貼政策的重點。因此,補貼政策一定要延續,而且要向企業轉移。正如有業內人士透露的,中央財政補貼有望撥付給汽車企業,體現了向研發傾斜并消除地方主義的態度。
對于這樣依賴政策的戰略性新興行業,補貼政策相當于給新能源汽車企業的“奶水”。刺激政策不僅僅是局限于刺激消費,同時也開始不動聲色地調整結構,鼓勵技術創新,從根本上提高新能源汽車的各項性能指標,并降低新能源汽車的購置成本,提高市場接受度。惟有如此,企業才有進取心,更能提振市場信心,或許將迎來一舉兩得的轉折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