拐點屬于技術優勢企業
在這一歷史性的拐點中,究竟怎樣的企業能從中受益?
光伏行業是能源企業,最終靠的是成本優勢,而這背后比的是核心技術、企業戰略布局和管理水平。按照光伏產業鏈劃分,主要分為上游多晶硅料企業;中游包括晶硅片、電池/組件企業,生產設備領域切片機相關聯材料如切割線企業;光伏行業下游包括電站,逆變器等。
由于本輪光伏行業歷史性拐點,來源于占絕對因素的技術革新,因此行業拐點只屬于擁有技術優勢的企業。
業內專家指出,這樣的企業應該是“垂直一體化”或者是在某個環節擁有獨特技術的企業,即“專業化”。
首先是“垂直一體化”。光伏行業發展的最終目標是平價上網,因此誰的技術有優勢,成本低,誰就將占據行業的制高點。光伏系統最后能并網發電且與常規能源形成競爭,就要求產業鏈各個環節的成本達到最低,因此“垂直一體化”的優勢就明顯的體現出來。
“垂直一體化”描述了一條清晰完整的產業鏈,主要涵蓋硅料、硅片、太陽能電池、光伏組件、應用系統在內的5個產業鏈環節。在該模式下各個環節都能以成本價供應,降低產品的生產成本;另外在市場上,由于產品線全面,競爭也更具優勢。由于“垂直一體化”對于企業的要求極高,因此該模式真正成功的少之又少,目前國內的天威英利、河北晶澳、常州天合光能等正是這一模式的“初嘗”者。
其次“專業化”。由于“垂直一體化”對光伏企業有極高要求,因此“專業化”應該是更多光伏企業努力追尋的方向。“專業化”主要是體現在產業鏈某個環節擁有領先的技術。比如被業內知曉的英利“熊貓”N型單晶硅高效電池,不僅首先填補了國內N型電池技術的空白,其產業化的轉換率達到19.5%。
再比如中環股份,如果技術突破能夠成功,度電成本降低到0.4元以下,必然成為整個光伏行業發展史上的大事件。同為單晶硅片生產企業的隆基股份、卡姆丹克,也都是該領域全球技術領先和產量最大的企業,值得重點關注。還有陽光電源,生產光伏逆變器的龍頭企業,市場占有率多年來穩居國內第一位,在行業內繼續保持極高的品牌認可度。以及主營晶體硅生長設備的晶盛機電,自設立以來專注于擁有自主品牌的研發、制造和銷售,技術在業內保持領先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