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至今還沒有什么城市或鄉村,可以聲稱它們的電燈完全依靠光伏發電來照明。當中國的光伏產業為歐洲提供清潔太陽能時,自己卻一地雞毛地留下高能耗和高污染的一個制造電池的產業鏈。
近日,工信部出臺了《光伏制造行業規范條件(征求意見稿)》(下稱“意見稿”)。
仔細閱讀這份“意見稿”,好像是進行行業門檻準入的設定。比如“意見稿”的第二大條,除了第一款是一句“工藝先進、節能環保”背景似的表述之外,其余六款都是門檻,都是具體到生產指標的門檻,甚至連企業的研發費都規定了比例和總額。而其他指標的規定,也許不是光伏行業內的人,未必清楚這些指標意味著什么。
但即使不是光伏行業內的人,也可以從這些生產指標細膩程度看出,工信部制定“意見稿”的官員,一定是對中國光伏行業心知肚明,知道這樣的指標不僅可以規范企業,也有可能規范中國光伏市場,從而讓中國光伏行業在新能源領域在全球市場獨樹一幟。但這是否會是行政手段的一廂情愿呢?
這兩年中國光伏產業的狀況很不好,可謂內憂外患。歐盟反傾銷的制裁至今陰霾不散。而國內早期大到世界級的幾家企業,比如無錫尚德,江西賽維不說完全破產了,但日子一天比一天難過,當地政府是一天比一天著急,卻是眾所周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