閑置的屋頂也能賺錢。
在分布式光伏發電利好熱浪之下,不少投資者將目光落在了住宅和工廠的屋頂,但業內卻發出了“一屋頂難求”的聲音。
此前,在一光電建筑論壇上,一位來自黑龍江的女士急切地推薦自己所在公司的屋頂,“廠房正在建設,屋頂面積大約有7000平方米,”希望能實現多方盈利。
“有屋頂、還有建設光伏電站想法的企業,目前還不多見。”上海神舟電力有限公司華南區域總監徐淑通告訴記者,尚且不談標準,就當前屋頂而言,可集成光伏應用的屋頂相對稀缺。同時,光伏發電收益水平對企業和居民還缺乏吸引力。
緊俏的屋頂
據不完全統計,我國既有建筑面積達400億平方米,裸露屋頂的面積在100億平方米左右。未來30年,城鎮化進程還要建400億平方米的新建筑,仍然會有100億平方米的屋頂。
“其實,建筑面積是遠大于建筑的屋頂面積的,不能混為一談。”有著多年屋頂光伏電站建設經驗的徐淑通介紹說,“國內現有建筑,大部分在設計階段未考慮在屋頂安裝光伏設施,現在要考慮集成光伏應用時,普遍存在結構強度不足和陰影遮擋等情況,無法實施光伏發電項目。”
徐淑通表示,在東部地區常遇到的現實情況是,技術可用建筑屋頂面積小于城市建筑面積的10%。作為節能減排可依托的載體,技術上可集成光伏的建筑已屬稀缺資源。
與此同時,“屋頂業主作為合同能源管理的受益方,由于項目收益水平低、保障性低等特點,導致投資方能夠為企業節省的電費,‘不如企業賣廢紙箱賺錢’,對多數企業缺乏吸引力。”徐淑通如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