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通能硅材料有限公司負責人王強告訴記者,國內光伏業之間的真實關系,與ECD破產管理人口中所說的“共謀”恰恰相反。
王強回憶道,長期以來,中國的光伏產業是典型的“兩頭在外”(一頭是產業鏈上游的硅料和設備依賴進口,另一頭是產業鏈下游的光伏產品幾乎全部用于出口)。產業鏈上中游的光伏企業之間一度是各自為戰的散沙狀態,產業鏈是斷裂的。上游的多晶硅廠商首要的目標市場是海外而非本土組件制造商;同樣,包括3巨頭在內的中游廠家,也大多舍近求遠選擇進口多晶硅,這使得國內多晶硅生產商“壓力山大”。而中國光伏業近兩年來所遭遇的全行業危機,與這種產業鏈條的“斷裂”不無關系。
對此,天合光能企業傳播總監范瑞峰也表示認同。他透露,在幾年前中國光伏業的全盛時期,國內組件制造商之間為了拼規模、上產量,爭相采購多晶硅原料。包括尚德電力、天合光能等巨頭當時都曾以40美元至50美元/公斤的價格與海外多晶硅廠商簽訂長期供貨合同,這些合同少則幾年,長則十多年。結果2008年起多晶硅價格急劇下滑,目前市價最低跌至18美元/公斤,中方企業卻只能硬著頭皮按照約定的高價履行這些海外長單,這使得未來幾年,中國光伏企業背負的海外長單總額仍將高達兩三百億美元之巨。而此時,美國、德國等地多晶硅生產商卻在加緊對華低價傾銷,擠占中國的多晶硅市場份額,使得國內多晶硅企業苦不堪言。
記者查詢2012年數據發現,國內多晶硅產量當年同比下滑25%至6萬噸;而進口量則增長30%突破8.5萬噸,其中約95%來自美國、韓國和歐盟。中國43家多晶硅企業中僅7至8家勉強開工生產,其他超過80%的企業均已關閉生產線,技術團隊和工人大量流失。
“ECD從定點打擊升級到對中國光伏上中游的全方位覆蓋,甚至延伸到金融領域,可謂立意深遠。”中投顧問新能源行業研究員沈宏文對記者分析道。他認為,雖然“中槍”后的光伏3巨頭大多傾向于淡化處理,避免事態升級擴大。然而ECD卻并無此意,而是進一步擴大打擊面,似乎著意將此案由單純的企業間糾紛拉抬至對中國光伏業反補貼、反壟斷訴訟的高度,這無疑令本已風平浪靜的中美光伏貿易議題再度顯得迷離莫測。
然而,對于ECD方面的野心,林伯強認為,中美國家之間的光伏戰已經告一段落,此次訴訟只是企業之間的戰爭,想以此影響中美光伏貿易議題并非易事。
警惕歐盟“跟風”
雖然光伏三大巨頭對訴訟一事并不高調,但令行業人士惱火的是,為何這些指控卻會一再地被加諸在中國光伏企業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