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十年來,中國經濟一直在進行著一場由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展開的殊死搏斗,而近30年的改革歷程,可以說是市場經濟在不斷攻克計劃經濟堡壘的過程。政府這雙有形之手正從企業管理、商業活動等領域退出,但在一些領域卻缺乏相應的自知,尤其是在新興產業方面。
新興產業在發展之始,由于具有風險高、投入大、收益低等特點,借助政府這雙有形之手去扶持它們以促使它們快速發展,但如何扶持卻不能不說是一個值得探討的議題,因為一味地扶持可能不僅不能加速行業的發展,反而把這個行業引入歧途。
光伏行業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由于光伏產業符合國家大力發展綠色新能源戰略,且能在短期內創造高額的GDP,十年前,在缺乏對光伏產業前景、市場詳細的論證和分析下,一些地方政府從自身政績出發,開始大力扶植光伏產業。優先批地、稅收補貼和電費補貼等優惠政策就像一針興奮劑,致使光伏行業偏離市場導向,大躍進地向高投入、大規模、高產能的方向發展。
光伏行業生產規模迅速膨脹,在2011年全球光伏市場需求量是27.4吉瓦,但中國當年的產能就高達30吉瓦以上。危機已經開始醞釀,只等待導火線的點燃。2012年歐盟正式對中國光伏發起反傾銷調查,嚴重依賴國際市場的中國光伏業開始急轉而下。如今,項目停產、企業巨虧、大幅裁員、上書求援等詞語已成了光伏產業的標簽。
面對眾多企業在生死線苦苦掙扎的現狀,光伏業領頭人卻對政府救市的呼吁明確表示了拒絕:市場是有限的,而不是無限的,地方政府越位的現象必須被遏制,光伏業的振興發展離不開政府的扶持,但卻不能依賴政府直接輸血,因為后者是不可持續的。
如果說光伏行業的經歷還僅是一記警鐘,家電行業的結局卻是一個滴血的教訓。一個惠民的家電下鄉工程最終卻演變為騙補的鬧劇。據今年審計署發布的報告顯示,多家家電企業涉嫌騙補,涉案金額高達9000余萬元。曝光的騙補企業中,格力、 TCL、 格蘭仕、長虹等多家知名家電企業上榜。
高達數千億、萬億的補貼不僅沒有壯大家電行業,反而給家電行業帶來了毀滅性的打擊:原有的知名品牌正墮落為騙補高手、國家的蛀蟲,而更多原已被市場淘汰的企業在國家的扶持下開始“復興”,走上了以補貼為生的寄生之路。當補貼成為行業獲利的最佳方式時,沒有企業去加大投入埋頭苦干進行技術研發,而是盲目追求補貼,補貼成為了導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