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有生存之道
中國的多晶硅行業大洗牌的背后,是此前的大干快上,遍地開花。而引導企業紛紛投入多晶硅的,則是過山車般的市場行情,其中關鍵的一年是2007年,受到當時下游光伏企業產能擴張的拉動,多晶硅價格一度從每公斤幾十美元一路飆漲到400多美元。
在業內人士看來,當時的基本商業邏輯便是“擁硅為王”,誰能取得多晶硅料,誰便能在組件供不應求的市場上取得先機。受此刺激,此后一兩年間,開工建設的多晶硅企業多達三四十家。
不料風云突變,2008年還未結束,受下游光伏企業不景氣影響,多晶硅料又重新跌回每公斤四五十美元的水平。當時跟風的眾多多晶硅企業由于缺乏成本競爭力,大部分在隨后的幾年便宣告退出。
其中最為有名的,是2012年的英利綠色能源。當年3月,其宣布已減值多晶硅生產公司“六九硅業”近23億元。英利表示,受全球金融危機影響,六九硅業未來的盈利能力可能低于原先預期的水平。如果生產成本不具備優勢,則繼續生產只能導致企業的負擔越來越重。
不過事實證明,英利當時減值的舉動也屬明智。有光伏人士分析稱,“企業沒有必要垂直一體化,理論上來說是專業化比較好一點。”減值從短期看屬于利空,但是從中長期看未必是壞事。
英利今年發布的三季報顯示,得益于組件售價的回升,以及卸掉包袱后的成本下降,公司營收增長近68%,至5.96億美元,當季凈虧損從上年同期的1.62億美元,降至3850萬美元。
目前,國內的多晶硅企業要生存下來必須有其核心競爭力,被市場所看好的大全、特變電工、保利協鑫各有所長。
大全新能源、特變電工抓住的是低電價,對于多晶硅這樣的高能耗產業而言,用電成本占據了總成本的30%~50%,因此尋找低電價地區,便成了多晶硅產業突圍的關鍵。這兩家企業都把目光轉向了西部,在新疆建設了多晶硅生產線。一位光伏業內人士預計,在低電價情況下,“特變電工的成本是12美元/公斤,大全新能源是14美元/公斤。”
保利協鑫作為中國多晶硅企業的龍頭,雖然在電價上不占便宜,但擁有規模優勢,產能達到了6.5萬噸/年,同時技術成熟,目前的多晶硅生產成本約為17美元/公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