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國內裝機市場的啟動被認為是拯救光伏行業的一根救命稻草。但《報告》對下游裝機市場顯然也并不看好。《報告》稱:從下游電站開發來看,盡管目前電站建設坐享如電價補貼和增值稅減半等一系列直接財稅利好,投資收益率能維持10%以上水平,但目前國內已披露的達成意向、簽約以及正在開發建設的光伏項目達到130GW,甚至比國家新擬定的到2015年裝機達35GW 的“十二五”目標還要超出3倍之多,潛在產能過剩問題已不容忽視。目前電站開發已進入井噴階段,參與主體參差不齊,激烈的市場低價競爭已盡顯無序狀態,這無疑將拉低電站開發的投資收益水平。
而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國內各主要生產商家仍然在有計劃的準備擴產。其中,晶科能源、英利綠色能源、晶科太陽能、天合光能和阿特斯都公開或私下表示過擴產打算。光伏產能過剩噩夢是否又要重演?
是否重蹈2011年覆轍
“目前需求是40GW,整體上過剩了。但是一線廠商有超過30%的市場,所以他們擴產”
“雖然今年很多大企業都在擴產,但是今年的情況和1年前不同,光伏企業不會重蹈覆轍。”部分光伏業內人士就擴張產能回應記者。
而在今年的擴產潮中,由于組件產能的進入門檻最低,下游組件的擴產尤為明顯。
今年9月下旬,晶科能源就發布公告稱,計劃發行350萬股美國存托股票(ADS),并在一份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的文件中表示,這筆重大新資金的凈收益可能用于資助產能擴張及其他活動。一位業內人士告訴記者,晶科今年已經完成了300MW的產能擴張,使其產能達到1.8GW。天合光能今年收購了東君光能400MW的組件產能,并將其擴展到500MW。另又在鹽城欲新擴產500MW產能,使得天合光能的擴產計劃總共為約1GW。
與此同時,晶澳太陽能人士也證實,可能擴產500MW的組件產能,以彌補目前電池產能大于組件產能的情況。但此前媒體報道晶澳將擴產1GW組件。
晶澳太陽能人士還表示,晶澳的新增產能將設在合肥工廠,預計在明年上半年完成。而此前有媒體報道英利綠色能源也打算將位處海南的基地已由此前300M左右規模擴至1GW,對此,英利綠色能源CFO王亦逾予以否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