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壞賬嚴重”的情況確實會存在,但更重要的是反思:怎么在項目的“上馬潮”中保持冷靜的頭腦,形成與產業的“良性互動”,避免“嫌貧愛富”聲音的出現,都需要中國銀行業進一步進行思考
在沿海一家光伏企業的管理層人士眼中,中國光伏行業目前“可以看的”有兩件事:一件是產品出貨量,“這事關企業的盈利能否真正在2014年好起來”及“行業是否真正回暖”;另一件是“最近的事”,即中美兩國關于光伏業的新一輪紛爭,“因為,這對光伏業心理層面的影響還是比較大的。”
這位管理層人士感到欣慰的是,“排名前幾位光伏企業的出貨量都不錯”,這讓人“看到了進一步回暖的勢頭”。另外,雖然“還不知道美國發起的‘雙反調查’(反傾銷和反補貼)會對企業產生多大負面能級的影響”,但“至少官方沒有坐視中國光伏業的利益受損”—2月17日,據中國商務部官網消息,商務部進出口公平貿易局負責人明確表示,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ITC)未能充分客觀地考慮中美光伏產業相互依存的事實和現狀,“中國光伏產品不僅沒有損害美國的產業利益,且還為美國上下游產業帶來了巨大的商業利益和就業機會”。
“美方于2014年1月23日再次對中國光伏產品發起雙反調查,目的在于全面嚴格限制中國對美出口晶硅光伏產品。”上述負責人強調,“中國商務部將組織協調中國光伏業界和相關企業繼續做好有關產業損害、傾銷、補貼等問題的法律抗辯工作,維護中方合法權益。”
然而,記者卻獲得了這樣的信息,在光伏上下游鏈條中,不是所有的行業和企業都能徹底感受到“國內光伏業的回暖”。近日,有銀行業內人士對本報記者透露,在銀行業的“壞賬”這一環,光伏行業同樣“有所貢獻”,“其中,五大銀行中的某家銀行受光伏壞賬的影響還比較大。”
根據該消息,記者進行了多方打聽和求證。但與上述銀行業內人士披露的信息不同,數家光伏企業均否認了“光伏壞賬對銀行影響較大”的說法。其中,江蘇一家光伏企業高層人士對記者表示,“雖然每個企業的感受有所不同、盈利和虧損等也存在差異,但僅站在我們企業的角度看,公司和銀行有比較良性的互動,且銀行至今保持著對企業的支持。”
一位不愿具名的浙江中小銀行的貸款部門客戶經理對記者確認,光伏業屬于“國家整體上支持的企業”,“壞賬也可能是存在的”,但“按目前的情況,如果有光伏企業找我們,經過風險評估后,還是會貸款給光伏企業”,且“不會過分擔憂壞賬的形成”。
年年有“壞賬”
在平安證券能源金融部執行總經理王海生看來,“光伏壞賬”消息的出現并不意外,“很正常,在光伏業陷入產能過剩、外部又遭遇打壓的2012年和2013年,早就在市場出現過了”。
“尤其是一些沒有看清未來形勢,之前又‘上馬’了不少項目的光伏企業,在資金鏈拉得過長,且行業短期未能快速回暖的情況下,可能一時間真的會還不起銀行的貸款。進而,產生了部分銀行‘壞賬’。”王海生告訴記者。
比如,2013年初,記者跟蹤采訪上海超日太陽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稱“超日太陽”)時就發現,該公司欠了銀行大筆資金。公開數據顯示,2013年第一季度,該公司基本營運費用預計為2400萬元,銀行貸款利息2572萬元,公司債息8980萬元,到期銀行貸款本金12.72億元,供應商到期貨款7.53億元,提取公司債券償還基金1億元,應歸還政府和其他企業的借款2.33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