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現這種情況,與市場參與者的范圍及數量有關。作為向社會全面開放的市場,深圳引入了數百個人投資者及投資機構。以盈利為目的的投資者進入后,逐利及部分非理性行為導致價格波動較大,這點在深圳市場運行前期表現尤為明顯。2013年8月至10月,在成交量較低、企業參與較少的情況下,深圳市場價格一路猛漲,波動劇烈。同時,控排企業數量也影響著市場交易情況,深圳控排企業數量為635家,上海僅為191家,參與者的數量帶來市場成交筆數的先天不同。
值得關注的是,深圳的交易費用為千分之六,遠高于上海的萬分之八,這意味著深圳企業完成交易的相對成本將高于上海。
履約期價格風險不大
與市場預期一致,深圳、上海市場均在履約年的末尾出現了成交大幅放大的情況。
在履約截止前的最后一個月,兩個市場的成交量紛紛突破紀錄。深圳市場成交量于6月25日達到最高點12.85萬噸,上海則于6月23日達到20.4萬噸的歷史最高成交量。
履約期的成交情況證明,成交量上漲的主要驅動力還是來自控排企業履約。上海市履約前最后一個月交易量占全年度總交易量的65%,深圳則高達73%。
同時,成交價格也呈現應履約需求上漲的趨勢。在履約期中,深圳、上海兩個市場同樣出現前三周成交價格溫和上漲、最后一周價格逐漸回落的趨勢。從了解的情況來看,價格回落的主要原因是市場上賣單增加,出現后期配額拋售的情況,最后兩周也是成交集中放量的階段,這反映了企業的交易心理,即先保證履約,后期則拋售剩余的配額,同時,對于投資者來說,考慮到來年配額即將入市和企業履約的剛性需求,履約期也是出手此前購入的當年配額的良好機會。
不過,履約期最后一個月的價格風險并不高,其中深圳最大單日漲幅為7.1%,平均日漲幅-0.7%,上海最大單日漲幅僅為4.4%,平均日漲幅0.4%。從這個角度看,兩個市場的控排企業暫不必擔心履約日期臨近價格過高的風險,同時在集中放量的階段,擁有配額量不高的投機者也很難操縱市場價格。
有趣的是,在履約期最后一個月,上海市場還出現了幾筆2014年和2015年的配額交易,交易量分別為1.3萬噸和2000噸,成交價格分別為28元/噸和25元/噸,明顯低于2013年配額價格40元/噸。同時深圳也推出了2014年配額交易,但成交情況冷清。對未來年度配額的交易反映了企業逐漸增強的碳資產管理意識,同時,兩個市場來年配額的成交差異可能與配額發放方式有關:相比深圳對配額一年一調整的方式,上海此前一次性發放了三年配額量,因此企業對來年配額需求的預測能夠更加準確。不過,不同年份配額間較大的價差也反映了企業對配額情況的判斷,是否意味著未來配額價格將走低,仍有待觀察。
作者:張晴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責任編輯:wutongyuf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