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賣及成交反映配額分配
為了幫助企業履約,深圳和上海分別于6月6日和6月30日組織了一次配額拍賣,用類似公開市場操作的形式增加了市場供給,拍賣配額的數量分別為20萬噸和58萬噸。
從此前公布的情況來看,這兩次拍賣并沒有在年初事先制定明確的計劃,主要為后期為了保證企業履約而臨時引入。從拍賣結果來看,兩次拍賣均出現了供給品數量顯著過剩的情況,其中深圳僅拍出74974噸,上海拍出7500噸,均遠低于總供給的50%,拍賣成交價均為底價35.43元/噸和48元/噸。
兩市場拍賣效果成交量較小有多重原因,其中深圳主要為企業碳資產管理意識和能力較弱,同時缺口數量較小,參與拍賣積極性不足,而上海則為企業已經大部分通過二級市場交易完成了履約,對拍賣的需求大幅度下降。
雖然從拍賣效果來看,這兩次拍賣均以底價成交,不算“成功”。但從碳市場建設角度看,兩個市場在采用拍賣進行供給管理和市場調控方面進行了大膽創新,通過各自不同的設計積累了經驗,值得鼓勵。由于這兩次拍賣并非常規的配額分配活動,更多的是幫助企業減少履約風險,因此對拍賣成交量并沒有太高的要求。
值得肯定的是上海市場的拍賣底價設定采取了高于市場價格的策略,同時安排在履約最后一天,由此向市場傳遞了較強的價格預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減少市場價格大幅下滑的可能性。
同時,全年成交情況也能部分反映配額分配情況。考慮到大部分控排企業交易目標僅為履約,交易頻率多為1-2次以內,因此交易量占配額總量的比重可以直觀的反映配額分配情況。其中上海市場交易量占配額總量的比重約為0.8%,而深圳則高達4.8%,比上海高出4個百分點。
交易量占配額總量比重較高可能由多種因素導致,例如投資者更加活躍,或者配額分配偏差較大等。根據深圳采用的碳強度分配方法,以及后期采取的配額回收措施等估計,深圳市場的部分交易需求可能為市場對初始配額分配偏差的自動糾正。
若不考慮社會投資者,僅從企業平均交易量上來看,上海控排企業的平均交易量為6596.9噸,而深圳僅為2296.5噸。由于上海市場僅有控排企業參與,而企業交易大部分以履約為主,因此可以判斷全年126萬噸的成交量基本為上海2013年企業配額缺口的數量,占配額總量的0.7%。而對深圳而言,據不完全統計,配額有缺口的企業在碳市場總計購碳數量為130萬噸,占配額總量的4.2%。
從兩個市場的運行效果來看,碳市場均呈現出了越來越活躍的情況,尤其是履約期的交易量大幅度攀升,且并沒有出現明顯的價格風險,總體表現良好。然而,一些信號表明,兩個市場可能均存在一定的供給過剩,考慮配額延續機制以及試點期間結束后政策不明朗的因素,未來的市場價格有可能走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