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來光伏方面認為,由于歐債危機、美國雙反、歐盟雙反調查等因素給公司下游光伏組件企業的生產經營帶來較大不利影響,無疑將影響到中來光伏下游主要客戶,引起資金緊張或經營業績下滑,從而影響到公司應收賬款的回收。
值得注意的是,作為中來光伏的大客戶,韓華新能源2012年度、2013年度出現較大金額虧損,凈利潤分別為-15.63億元、-8.74億元。
根據福斯特披露信息顯示,公司2011—2012年的應收款占比分別為60.57%、53.5%。
福斯特方面表示,2011年下半年以來,下游光伏組件行業低迷,下游客戶普遍處于經營困難期,部分客戶支付困難,貨款回收周期延長。
這也恰恰是受業界質疑的焦點。李玲認為,“背膜相當于產業鏈中很小的配件,在產業鏈的地位并不是特別高,而且財報中顯現對大客戶依賴比較強,而其大客戶恰恰是幾大光伏巨頭,它們經營狀況的好壞直接影響了這些企業的業績。”
融資模式待解
光伏產品價格大幅下滑,光伏企業均虧損比較嚴重,各家財報不盡如人意,這成為了2012年以來光伏企業終止審查的關鍵因素。
業績不好,何談上市。上述高管無奈地說,“可是企業選擇上市正是為了融資再發展,這就會導致出現惡性循環。”
招商新能源集團有限公司首席信息官姚杰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從去年下半年政府一系列政策密集出臺之后,基金也好、融資租賃公司也好對這個行業還是處于觀望的態度。從今年一季度開始,方向出現變化,資金的關注度明顯比去年四季度高了,我覺得這里面其實還是有一定風險。”
曾受雇于上市光伏企業,目前主要從事為新能源企業融資的高先生告訴記者,“現在光伏企業上市比較難,而光伏企業的融資模式仍處于研究階段。”
此前,業內普遍認為轉戰電站項目可以比較容易貸款,或者通過分拆電站來實現上市。天合光能有限公司董事長高紀凡曾質疑,“電站項目回報率僅為80%—10%,為什么會有這么多企業如此積極?”
同時,“在資本市場上市的公司,比如建100兆瓦電站,申請到資本市場增發,說錢用于建光伏電站,然后賣掉,可能把建好的電站賣掉了,那么就可以用這筆資金做其他事情,變成資本運作的手段了。”高紀凡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