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布式為何推不開?究其原因,主要是融資難、屋頂安裝難等幾大問題遲遲未能得到解決。
首先就是融資問題。國泰君安分析師劉驍就在其報告中表示,(80%來自于銀行貸款的)分布式項目發電量是波動的,企業用電可多可少。在發電量不確定的情況下,銀行不愿意提供貸款。國電南瑞一位內部管理層說,如果污水廠的示范項目可提供一個較長時間(如6個月)的發電量證明,再加上多數污水廠又是地方國有企業,業務持續性有保障,銀行自然愿意掏錢墊付。
其次,污水處理廠沒有了屋頂安裝難的問題。記者看到的一幅沙盤圖顯示,除了少量光伏組件被置于污水處理廠的辦公樓屋頂外,不少組件會被安放在沉淀池、生化池和接觸池等污水池上。在加固和防腐材料上,這類組件要比其他普通組件及配件的要求高一點,但“挑屋頂”的問題幾乎不存在。
前力諾太陽的一位管理層告訴記者,屋頂有彩鋼和混凝土結構,“混凝土結構是首選,而彩鋼瓦如果具備一定的承重和朝向、坡度的話,也是不錯的選擇。但一些屋頂并不符合這些要求!
回報超普通煤電價
這樣一個分布式電站的收益情況如何呢?目前看來它要比普通煤電價更合算一些。據一位參與此項目的人士透露,該項目約投資3500萬元,回報期6年半左右,回報率接近17%。更重要的一點在于,污水處理廠的自發自用比例較固定,這樣對于計算投資回報率會帶來幫助。
董英杰分析該項目的收益來自于兩方面:自發自用加上余電上網。污水廠是24小時作業,基本不存在余電上網這個收益。而自發自用方面,投資方向用戶(污水廠)收取的平均電費約為0.75元/千瓦時。投資方依靠向業主收取的電費加上補貼(國家、地方補貼總計0.52元),除去運維成本每度電有近1.2元的收入,將實現該項目的預期回報。
由于污水處理廠本身類似于公用事業,使得其自發自用的比例確定,且其長期經營也有保障,因此預期的投資回報率收益也方便計算,無論是銀行還是其他投資方,都會較滿意。
“分布式發電,通常會有兩類合作方式:我們作為投資方,租用業主的屋頂并給他租金來發電,發出的電及收益都由投資方來支配;另一種方式是,我們作為項目投資方,為業主建分布式電站。假如說供電局原先賣電給這個業主的價格是1元/千瓦時,我們則給他原先電價上打九折即0.9元!鼻笆鰢娔先鸬哪俏还芾韺诱f道。
盡管國內對分布式的政策支持已經不少,加上近期還會將荒山荒地、魚棚等也納入分布式項目并給出優惠政策,但分布式的興起仍然要取決于該類項目的實施條件及穩定性。污水廠及其他公用單位(如自來水廠、醫院以及學校)的分布式項目推廣,可能就要比普通的工廠推廣速度更快一點,它們的電費收入及運營時間也都讓人更加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