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統一碳市場進程開始加速。 8月31日,國家發改委應對氣候變化司副司長孫翠華在2014年中國低碳發展戰略高級別研討會上透露,全國統一碳排放權交易市場計劃于2016年試運行,配額由國家統一分配,局部省市先入場,未入場省市仍須完成分配的總量目標。 “按照中央改革辦的工作部署和要求,在試點實操經驗的基礎上
試點將增加靈活性 孫翠華在會上說:“全國統一的碳排放權交易市場計劃于2016年試運行,配額由國家統一分配,局部省市先入場,其他省市可晚些進來,但未入場的省市仍須完成分配的總量目標。就試點與全國碳市的銜接,國家會加強與試點的溝通,并在相關政策制定中,對進入全國市場的時間節點、覆蓋范圍以及控排企業等方面給予試點更多的靈活性。”
據悉,7個試點現已有了各自比較完備的交易體系,按照國家發改委的工作進度,還有1-2年的發展期,在這期間試點還將在機制創新,以及在公開、透明等方面繼續探索,為全國統一碳市建設提供經驗。
與國際相對成熟的碳市場相比,葛興安認為,國內試點在兩方面還需改進,一是制度和規則的全面公開、提前公開,不僅僅是管理辦法,還包括配套細則,比如,拍賣怎么做,配額如何回購,拍賣資金的使用等等;二是碳信息的披露,信息是市場流動的基礎,也是投資、交易的決策依據。這些信息的提前公開和披露,有利于改變參與主體和投資機構心理不穩的狀態。
北京環境交易所總裁梅德文表示,在開放的環境中,更有利于價格的發現,擴大交易主體,在現貨交易的基礎上,小范圍的金融創新,都將增加市場的流動性。
此外,一些試點也在積極探索區域碳排放權交易。比如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等區域碳排放權交易的探討。
唐人虎認為,在全國統一碳市建設的進程中,與國家的政策或規則貼得最近的試點,未來區域擴張的能力一定是最強的。最早建立區域碳排放權交易的試點,不一定是未來擴展最廣的試點。如何以最快的速度將本地交易的1噸二氧化碳變成未來在全國可以交易的1噸二氧化碳,提高流通性決定了試點區域拓展的能力。
現階段,每個試點都有各自的交易所,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總經理林健表示,交易所是一個服務單位,服務于政府的總量目標,服務于企業的減排成果。
全國統一碳市建立后,仍然需要有效的交易平臺,而已有的平臺是否會全部保留,未有定論。一位業內人士認為,交易所的地理位置和服務質量或效率,將成為考量的重要因素。
作者:李雪玉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責任編輯:wutongyuf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