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低碳經濟是一場涉及生產模式、生活方式、價值觀念和國家權益的全球性革命,是人類進入生態文明時代的鮮明標志。將低碳經濟作為社會經濟發展的新模式、新途徑,是國際社會在全球氣候變暖、能源危機及全球環境危機加劇大背景下形成的共識。特別是在后金融危機時期,低碳發展已經成為未來經濟
發展低碳經濟是一場涉及生產模式、生活方式、價值觀念和國家權益的全球性革命,是人類進入生態文明時代的鮮明標志。將低碳經濟作為社會經濟發展的新模式、新途徑,是國際社會在全球氣候變暖、能源危機及全球環境危機加劇大背景下形成的共識。特別是在后金融危機時期,低碳發展已經成為未來經濟和城市發展的“風向標”。
濟源作為中西部地區較為典型的重化工、高碳地區,正面臨資源環境、要素成本、市場空間等多方面倒逼和挑戰,能源與環境已成為可持續發展的主要瓶頸,轉型升級迫在眉睫,成長的煩惱十分明顯。因此,濟源在創建全國低碳試點城市之初,就堅定了“遲轉不如早轉、被動轉不如主動轉”的思想,堅持把低碳城市建設作為統領城鄉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抓手,努力在產業、能源、交通、建筑等低碳發展上尋求突破,在促進低碳發展政策上先行先試,積極探索重化工、高碳地區的低碳發展道路。
(一)堅定低碳意識,著力推動體制機制創新。按照國家低碳試點城市要求,加快推進低碳發展體制機制和支撐能力建設。一是加快低碳規劃編制。委托國家氣候戰略中心編制《濟源市低碳城市中長期發展規劃(2012-2020年)》,分年度細化低碳發展項目;以廣東賽寶為技術支撐單位,開展溫室氣體清單編制、碳排放指標分解,建立完整的數據收集、統計和核算體系。二是加大財政支持力度。每年安排專項資金用于低碳城市建設,重點支持低碳技術研發、低碳示范和產業項目建設。三是探索碳交易市場建設。在重點能耗企業開展歷史碳排放盤查,制定碳排放總量控制管理辦法、重點企業碳排放配額分配方案;率先在5家傳統骨干企業試點實施“碳補償”項目,建成“碳補償林”5個。
(二)實行低碳倒逼,著力推動工業轉型升級。工業是碳排放的重點領域。濟源是豫西北、晉東南老工業基地,從聞名全國的“五小工業”起步,形成了以鋼鐵、鉛鋅、能源等重化工為主體的工業結構,工業占全市經濟的70%以上,重化工占工業總量的80%。為解決好能源消耗大、碳排放量大的問題,濟源堅持把加快產業轉型升級作為低碳發展的重心和核心,推進工業結構調整。一是加快傳統產業改造提升。在六大重點高能耗行業推行“節能攻堅計劃”,實施節能減排增效技術改造,淘汰落后工藝設備,開展能效對標達標,努力實現低開采、高利用、低排放甚至零排放,豫光金鉛成為國內有色金屬行業能效標桿企業,華能沁北電廠首臺國產60萬千瓦超臨界機組被譽為“中國典范”,金馬焦化榮獲“全國(首批)十佳生態文化示范性企業”。二是大力發展戰略新興產業。圍繞節能環保、新材料、電子信息、高端裝備等戰略新興產業,繪制招商圖譜,擴大開放招商,引進了一批推動工業向高、精、尖方向發展的項目。其中,富士康投資130億元,實施模具研發制造、精密機械等10個項目,年銷售收入100億元、進出口15億美元,隨著產業集群和擴能項目陸續投產,濟源將成為富士康最大的模具制造與研發基地;重慶力帆投資30億元建設新能源電動汽車項目,伊利高端液態奶、生物質再生能源等項目相繼竣工達產。三是推動產業集聚循環發展。規劃建設3個省級產業集聚區,推動企業(項目)集中布局、產業集群發展、資源集約利用、功能集合構建。以資源加工型企業為龍頭,以能源和原材料減量化、廢棄物資源化為重點,推動企業、產業間循環鏈接,形成了鋼鐵、鉛鋅、煤化工、能源、畜牧五大特色循環產業鏈,實現工業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率、工業廢水排放達標率超過95%,城市垃圾無害化處理率、污水處理率超過98%。
作者: 來源:濟源網
責任編輯:gao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