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低碳經濟是一場涉及生產模式、生活方式、價值觀念和國家權益的全球性革命,是人類進入生態文明時代的鮮明標志。將低碳經濟作為社會經濟發展的新模式、新途徑,是國際社會在全球氣候變暖、能源危機及全球環境危機加劇大背景下形成的共識。特別是在后金融危機時期,低碳發展已經成為未來經濟
(三)發展低碳能源,著力推動能源結構優化。濟源是河南重要的能源基地,毗鄰“煤海”山西,電力裝機容量突破750萬千瓦,火電企業占70%,碳排放量占全市的60%以上。對此,濟源提出既要鞏固能源基地地位,又要大力發展風能、地能、太陽能、生物質能等可再生能源。一是加快實施“氣化濟源”工程。城市居民燃氣普及率達88%,居河南前列。今年投入3億元,實施“鎮區天然氣工程”,力爭城區周邊鎮全部用上天然氣,農村居民用戶燃氣普及率超過60%。二是加快發展可再生能源。規劃實施華能和國電風電機組、力諾太陽能光伏發電、垃圾填埋發電、秸稈沼氣利用等一批新能源項目,已建成屋頂太陽能光伏發電示范項目5個。未來幾年內,濟源新能源產業將保持25%以上的增長速度,“十二五”末新能源在全市能源結構中的比重將超過30%。
(四)突出全域一體,著力推動城市轉型發展。堅持低碳綠色理念,突出“全域規劃、一體發展”,加快推動城市轉型。一是堅持城鄉一體化發展。抓住全省新型城鎮化綜合改革試點和全域建設城鄉一體化示范區的機遇,以重點片區建設為突破提升中心城區,在城區周邊拓展建設3個城市組團,加快“緊湊型”特色小城鎮和美麗鄉村建設,推動城鄉一體、全域旅游發展。二是積極推廣綠色建筑。按照國家可再生能源建筑應用示范市要求,出臺《綠色建筑管理辦法》,推動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規模化應用。以國家綠色生態示范城區——濟東新區為載體,全面推廣綠色節能建筑;以保障性住房綠色建筑為突破,開展新建建筑節能設計和專項審查、既有居住建筑供熱計量和節能改造。三是集中集約建設基礎設施。科學規劃、集中建設城鄉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加快全國低碳交通運輸體系試點城市建設,大力實施綠色循環低碳交通運輸區域性項目。市財政每年在城鄉交通一體化、通道碳匯林建設等方面投入3000余萬元,率先在全省實現鎮鎮通高速、組組通柏油路。2011年5月,全國農村公路現場會在濟源召開。
(五)踐行低碳理念,著力推動生態環境優化。濟源位于沿黃生態涵養帶和太行山生態區,山地丘陵占88%。我們以建設中原經濟區南太行、沿黃生態屏障區為目標,持續10年開展冬春造林綠化、農田水利建設、土地開發整理和農村環境綜合整治“3+1”工作,系統謀劃城鄉生態設施。一是深入推進碳匯林業建設。在太行山地生態區、平原生態涵養區、沿黃河生態涵養帶三大區域,實施天然林保護、退耕還林、重點地區防護林工程,加快城市、鄉村、企業內部及周邊綠化,提升森林植被、農業林業、城市園林等碳匯能力。森林覆蓋率達45%,城區綠化覆蓋率達41%,人均公園綠地面積11.6平方米。二是加強生態水系建設。加快河口村水庫、小浪底北岸灌區等重點水利工程建設,沿山、沿河、沿湖布局生態廊道,構建“四水繞城、多湖點綴”生態景觀系統,力爭用3~5年時間,打造“北方水城”。三是堅持土地節約集約利用。在國家標準基礎上,適度提高工業用地投資強度和城市建筑容積率,深入開展土地開發整理,提高土地使用效益。經過幾年來的探索實踐,濟源生態環境質量明顯改善,連續9年躋身環境質量良好城市行列,成為首批中美低碳生態試點城市。實現了碳排放強度每年下降4%,預計2015年實現二氧化碳排放基本穩定,2019年達到峰值目標。
自發的生態文明孕育了自然經濟,自覺的生態文明會培育出低碳經濟、循環經濟。濟源作為國家級低碳城市試點,要進一步把握新要求、強化新理念、學習新經驗,主動加強與先進地區交流,積極尋求與專業機構合作,爭取在制度創新、技術應用、碳匯交易等領域取得更大突破,力爭率先走出一條可持續、循環發展之路,率先實現低碳高效增長。
作者: 來源:濟源網
責任編輯:gao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