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短短幾年的時間里,中國光伏產業的發展歷程可謂大起大落,既實現了產業規模從小到大的嬗變,又經歷了產業景象由盛而衰的轉折。由于國際市場的需求萎縮以及產品價格的大幅下跌,中國的光伏產業陷入全行業虧損。對于光伏產品轉戰國內市場,民眾認可度低的背后原因,以及光伏入戶的前景等問題,中國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萬軍博士做出
在短短幾年的時間里,中國光伏產業的發展歷程可謂大起大落,既實現了產業規模從小到大的嬗變,又經歷了產業景象由盛而衰的轉折。由于國際市場的需求萎縮以及產品價格的大幅下跌,中國的光伏產業陷入全行業虧損。對于光伏產品轉戰國內市場,民眾認可度低的背后原因,以及光伏入戶的前景等問題,中國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萬軍博士做出了清晰的回答。
記者:我國太陽能產能巨大,但利用率在能源結構中的占比卻不高;光伏組件出口量大,但在國內所占的市場份額卻很小,居民接受度也比較低。這貌似是有些矛盾的現象,您認為根源在哪兒?
萬軍:光伏產業的迅速發展得益于地方政府的大力扶持。但政府扶持政策的特點是生產者導向,它立足于產業的供給端,以支持生產企業的成長為出發點,對啟動國內市場需求方面則重視不夠。與中國的光伏制造業高歌猛進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中國國內的光伏裝機需求增長非常緩慢,中國的光伏裝機量在全球市場中的份額不高。由于國內市場需求明顯不足,產能擴張只會加劇供求矛盾,消化巨大的產能最終不得不依賴國際市場,進而導致中美、中歐之間的光伏產品貿易摩擦。
與發達國家偏重于向光伏使用者提供補貼以啟動市場需求的政策導向不同,中國發展光伏產業的重點在于扶持光伏制造企業的迅速成長。由于新興產業的技術創新和產品創新非常頻繁,市場不確定性很強,商業模式也不成熟,為了避免巨大的投資風險,新技術和新產品的產業化規模一般不宜很大。但國內很多地方通過優惠政策吸引了大規模的光伏投資,最終導致嚴重的產能過剩,而多晶硅和電池組件的價格狂跌使光伏企業普遍陷入財務困境。這說明,在市場需求尚不明確,技術進步速度和方向難以預測的情況下,過于強調新興產業的規模擴張并不可取。
作者: 來源:中國經濟信息
責任編輯:gao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