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短短幾年的時間里,中國光伏產業的發展歷程可謂大起大落,既實現了產業規模從小到大的嬗變,又經歷了產業景象由盛而衰的轉折。由于國際市場的需求萎縮以及產品價格的大幅下跌,中國的光伏產業陷入全行業虧損。對于光伏產品轉戰國內市場,民眾認可度低的背后原因,以及光伏入戶的前景等問題,中國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萬軍博士做出
記者:您怎樣看待光伏的分布式應用的前景?
萬軍:從產業特性來看,分布式應用是光伏應用的發展方向,并受到目前產業政策的鼓勵。2014年2月國家能源局公布數據,計劃當年新增光伏發電裝機容量1400萬千瓦,其中,地面電站600萬千瓦,分布式應用800萬千瓦。這個規劃看似利好分布式應用,但業內普遍認為這個目標難以實現。盡管鼓勵分布式應用的多項產業政策相繼出臺,但大型地面電站目前仍得到投資者的追捧,大型地面電站比分布式光伏應用有著更成熟的商業模式。目前,建設一座大型電站,投資者可以預先根據光照情況、上網電價、投資規模等指標參數,計算出較為確定的投資回報率。
但分布式發電則有所不同。雖然政策利好頻出,分布式發電應用仍然存在例如屋頂產權分散、統籌規劃不易等實際操作中的難題。盡管分布式光伏的度電補貼政策已經明朗,但由于諸多因素的影響,投資回報率不夠清晰,相關的商業模式也并不成熟。屋頂光伏應用的回報期通常按照20年來測算,如此長的回報期對中小企業來說是不現實的,必然影響他們在企業廠房屋頂安裝光伏發電設備的積極性。但從長遠來看,隨著分布式光伏應用中的政策支持日益完善,投資回報不斷趨于合理,分布式光伏發電的前景還是非常廣闊的。
記者:在國內,光伏發電的技術約束在哪里?如何突破?
萬軍:光伏應用的最終目標是實現平價發電,即光伏發電成本接近甚至低于傳統能源的度電成本。要想實現這一目標,在提升產品性能和質量的前提下,光伏組件價格應當不斷下滑,從而大幅降低項目總投資。
太陽能發電在國內的市場運用之所以緩慢,是由于它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發電上網問題的制約。光伏發電上網不僅涉及到配電網的改造問題,更深層次的問題是它沖擊了現行的電網運營體制和電費定價模式。這方面存在著一些需要解決的具體問題:電網與光伏發電主體之間如何結算?在補貼資金不足的情況下,如何補貼才更有效?以及智能電網的改造等等。目前,國家已經加大了對光伏發電需求側的扶持力度,但隨著光伏裝機規模的擴大,大量光伏發電項目接入電力系統,電網企業可能會因此承擔更多的額外成本。因此,要保持較高且持續的并網速度,國家需要統籌考慮各方面利益,協調推進行業發展。
作者: 來源:中國經濟信息
責任編輯:gao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