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世界最大的能源生產國和碳排放國,中國對煤炭的大量使用是眾所周知的。但是,中國在可再生能源領域的發展速度已經超過了化石能源和核能的發展速度。中國在風能、太陽能和智能電網設備的制造和使用上領先于世界。中國去年水電、風電和太陽能的發電量已經幾乎超過了法國和德國發電量的總和。 隨著中國制造的規模不斷擴大,可再生能
中國的國家能源安全如何通過這些措施得以鞏固? 以能源當量為標準測算,中國在1993年成為石油凈進口國;在2007年成為天然氣凈進口國;在2011年成為煤炭凈進口國。如果中國達到所設定的2017年水電、風電和太陽能的發電目標,根據我們的測算,這些電能相當于節省目前中國以石油、煤炭和天然氣形式進口能源的45%。
中國在可再生能源領域的成功推進有兩個關鍵。一是,具有政策導向的投資;二是,包括上網電價在內的鼓勵國內市場發展的措施。隨著產業競爭、全球市場擴張和學習效應帶來的效率提高,可再生能源的單位生產成本大幅下降。
可再生能源的發展離不開各種相關設備的制造,例如風力渦輪、太陽能光伏電池、反射鏡、透鏡、和發電存儲系統等。從2010年到2013年,全球光伏發電裝機增長了三倍,而中國的光伏發電裝機增長了22倍。得益于國際和國內兩個市場的快速增長,光伏電池板的成本自2008年已下降了80%。全球的太陽能用戶都因此受益。
相似的事也發生在一個世紀前的美國汽車產業。美國汽車工業依靠規模化生產大幅降低成本,從而奠定了美國汽車的霸主地位。在1909年到1916年間,福特汽車公司的福特T型車的成本從950美元下降到360美元,成本跌幅達到62%。與此同時,這款汽車銷售額幾乎每一年就翻一倍。 1908年,這款汽車銷售額尚不足6000輛;到1917年,它的銷售額就超過80萬輛。
而美國目前的能源政策,強調依靠諸如水力壓裂和水平鉆井等創新技術,對國內煤層氣和頁巖油加以開采使用。但是化石燃料開采業報酬遞減的問題,以及相關的環境成本依然很難解決。
引入能源安全因素,將對聯合國框架氣候變化公約(UNFCCC)關于碳排放的國際談判具有重要影響。今年12月,各國代表將齊聚秘魯利馬開始新一輪的會議,并就2015年的巴黎大會做準備。會議的主題仍然是各國的自愿減碳,而對可以促進各國快速減碳的可再生能源產業發展的論題卻很少觸及。
但是,一個快速發展的可再生能源行業,不僅可以幫助各國政府實現減排目標,而且也可以提高各國的能源安全,同時還強化了制造業的競爭力。市場導向的減排戰略還有一個優點,就是不用完全依靠可再生能源來解決全球氣候變暖問題。很少有國家能夠完全依靠水力、風力和太陽能發電來支撐其整個能源系統,化石能源還將在長期內使用。
作者: 來源:澎湃新聞網
責任編輯:wutongyuf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