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用“兩張皮”模式建設的屋頂光伏電站從光伏系統效率、結構安全、防水性能、維保費用等諸多方面存在不足,電站的經濟性、安全性和耐久性大打折扣
一、工業節能的重要性
加強節能減排,實現低碳發展,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是促進經濟提質增效升級的必由之路。“十二五”規劃綱要明確提出了單位國內生產總值(GDP)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量降低、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減少的約束性目標。
國務院在2014年5月發布的《2014-2015年節能減排低碳發展行動方案》中這樣提到,在工業節能降碳方面,實施工業能效提升計劃,在重點耗能行業全面推行能效對標,推動工業企業能源管控中心建設;開展工業綠色發展專項行動,實施低碳工業園區試點,到2015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單位增加值能耗比2010年降低21%以上。強化節能降碳目標責任評價考核,落實獎懲制度。到2015年底,萬家企業實現節能量2.5億噸標準煤以上。
利用工業園區以及廠區大面積閑置的建筑屋頂發展光伏發電,按照“自發自用、就地消納”的原則,即能緩解高峰期用電負荷的壓力,又能節能降碳,在光伏系統投資成本大幅下降和合同能源管理模式助力等優勢條件下,工業企業發展屋頂光伏發電將取得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
二、光伏產業政策
發展光伏產業對調整能源結構、推進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促進生態文明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自2009年始,國家太陽能光電建筑示范項目和金太陽工程的實施打開了我國光伏建筑應用市場,截止2012年四年時間里共核準裝機量約6.4GWp,其中太陽能光電建筑示范項目約526.2MW,金太陽工程約2977.2MW,2012年11月核準的最后一期采用兩者合并的形式,裝機量約2830MW。
2013年,國務院及相關管理部門在7月15日到11月19日兩個月內先后出臺了:《關于促進光伏產業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 《關于開展分布式光伏發電應用示范區建設的通知 》等14個重要文件,涉及產業定位、布局、定價、稅收、規劃、分布式及投融資等事關產業發展環境的重要要素,在極短的時間內構筑了一個完整的產業政策、管理體系。
2009-2013年以來,國家以財政補貼的方式先后投入數千億巨資來促進我國光伏產業的發展和國內市場的開拓,國家能源局發布的《關于申報分布式光伏發電規模化應用通知》中提出,分布式發電大規模應用的系統思路是在中東部沿海地區發展“屋頂”分布式電站,在中西部內陸地區鼓勵城市工業園區、大型工業企業建設分布式光伏發電系統。同年,國家能源局公布了首批18個分布式屋頂光伏發電應用示范區,規劃總裝機1.823GW,實施期橫跨2013~2015年。
按照最新的光伏電站規劃來看,國家在十二五期間規劃完成35GW的光伏電站,2014年全年完成14.05GWp。其中分布式光伏電站為8GWp,大型地面電站為6.05GWp,光伏電站建設趨勢正從大型地面電站逐漸向分布式光伏電站過渡,分布式發電的載體是建筑,光伏建筑一體化的技術進步、先進與否應是分布式發電成敗的關鍵。
作者:王恩政 余國光 聶曉尉 來源:太陽能發電網
責任編輯:wutongyuf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