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有自己的政治體系和傳統,因而美國的經驗需要考慮到中國的條件。實現能源獨立的各種因素如何整合到中國政府能源部門中,需要中國自己做出選擇。 能源安全,一直受到美國社會高度關注,也是其歷屆政府的"心病"。自1973年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實施石油禁運以來,
中國有自己的政治體系和傳統,因而美國的經驗需要考慮到中國的條件。實現能源獨立的各種因素如何整合到中國政府能源部門中,需要中國自己做出選擇。 能源安全,一直受到美國社會高度關注,也是其歷屆政府的"心病"。自1973年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實施石油禁運以來,對進口石油依賴的擔心,使得自尼克松以來的歷屆美國總統無不將追求能源獨立作為其能源政策的最重要目標。
細數起來,從尼克松提出能源獨立目標至今,美國政府已出臺7部《能源政策法案》,及其他相關立法,聯邦政府用于石油研究的預算也大幅增加。
2013年11月,美國本國石油產量近20年來首次超過進口量,對進口石油的依賴度則不斷下降。受益于頁巖氣革命,美國已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天然氣生產國,石油、天然氣和其他液化燃料的總產量已超過沙特阿拉伯和俄羅斯。
美國對能源安全的追求似乎已經達到目標。尋求本地穩定的、成本劃算的能源供給將成為未來幾十年美國能源政策的目標。專家表示,美國能源安全形勢發生重大轉折,除了政策支持,更關鍵的是有一個充分競爭的、鼓勵私人投資和技術進步的能源市場。
"美國沒有能源戰略"
在尼克松時代,美國提出到1980年實現能源獨立的目標。1975年,福特總統推動建立戰略石油儲備法案出臺,目前美國的戰略石油儲備為7.27億桶,為世界上數量最大的政府應急原油儲備。卡特總統提出合成燃料項目,而里根的能源政策則體現出鮮明的自由主義色彩,他取消了全國范圍內的對燃料價格的管制?肆诸D任內實施了一項新一代節能轎車計劃,希望實現家庭用車每加侖行駛80英里的目標。小布什最惹眼的政策則是向玉米乙醇行業砸入數十億美元的資金。如今,奧巴馬提出"全方位"能源戰略,對清潔能源支持力度較大。
對于歷屆美國總統的能源政策,美國戰略與國際問題研究中心能源與國家安全項目高級研究員周哲予認為,基本都是在一套容易理解的和可修改的規則約束下的市場機制而已,"美國根本就沒有所謂的整體能源戰略"。他表示,美國能源市場自由化始于20世紀70年代末期。在此基礎上,不時補充一些政策措施,以實現特定目標,比如補貼可再生燃料生產,強制要求提高能源效率等。
作者:劉凡 蔣寒露 來源:《財經國家周刊》
責任編輯:wutongyuf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