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有自己的政治體系和傳統,因而美國的經驗需要考慮到中國的條件。實現能源獨立的各種因素如何整合到中國政府能源部門中,需要中國自己做出選擇。 能源安全,一直受到美國社會高度關注,也是其歷屆政府的"心病"。自1973年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實施石油禁運以來,
即便是帶領美國能源戰略發生轉折的頁巖氣革命也始于自由的市場機制。周哲予說,頁巖氣開采形成規模,需要在獲取大量數據后對地質構造的深入了解、石油和天然氣能夠自由定價、礦產權私人所有、大批具有創新能力的中小型油氣企業、競爭性的油田服務及設備行業、良好的能源基礎設施、透明和可信賴的監管環境等多個前提。事實上,"美國能源部只在早期對頁巖氣的一些基礎研究進行了少量投資,關鍵是良好的投資環境才導致了頁巖氣和頁巖油技術商業化的實現。"
如今,奧巴馬雄心勃勃的"全方位"能源政策更像是一個政治口號而非戰略。周哲予說:"一個戰略要求對于做什么、不做什么和調動哪些資源都做出政策選擇。我不認為奧巴馬政府比前幾任政府有更多的能源戰略。"
美國賴斯大學公共政策研究所研究員喬·巴恩斯(JoeBarnes)也持有"美國不存在所謂的單一的、綜合的能源政策"的看法。基于美國能源政策制定的機制層面,他解釋說,聯邦政府和州政府均有權制定能源政策。在聯邦政府行政層面,美國能源部和環境保護署是能源政策的主要制定者。
"美國的能源政策是各方面參與者博弈的結果,它通常由政治因素驅動,有時候很矛盾。"巴恩斯說。不過,美國能源部前助理部長戴維·桑達洛(DavidSandalow)向記者表示,市場力量和政府政策都很重要,二者缺一不可,很難說孰重孰輕。
"市場的力量之所以重要,是因為有大量企業家參與其中。但對于一項處于早期階段的新技術而言,市場的支持作用有限,在該階段通常需要政府參與進來。我認為美國政府在其中發揮的作用十分重要。"
桑達洛舉例說,過去三十年來,在頁巖氣、減少空氣污染等方面,美國的能源政策是成功的,但從全球氣候變暖等角度看,美國的政策不算成功,還有很多事要做。
哥倫比亞大學全球能源政策研究中心主任賈森·博多夫(JasonBordoff)對記者說,盡管能源獨立是美國政府追求的目標,但并不意味著政府政策在其中發揮了更重要的作用。"市場是推動能源行業創新的關鍵力量,也是經濟的最佳組織和原則。"
作者:劉凡 蔣寒露 來源:《財經國家周刊》
責任編輯:wutongyuf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