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有自己的政治體系和傳統,因而美國的經驗需要考慮到中國的條件。實現能源獨立的各種因素如何整合到中國政府能源部門中,需要中國自己做出選擇。 能源安全,一直受到美國社會高度關注,也是其歷屆政府的"心病"。自1973年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實施石油禁運以來,
美國的經驗
同美國一樣,中國也是能源生產和消費大國,但中國的石油進口依存度仍在上升,國際地緣政治不穩定給能源進口市場造成的風險始終難以消弭,行業效率低下等原因都令形勢堪憂。
"美國有很多經驗值得中國根據自身條件借鑒,比如強調市場競爭的作用,能源市場的自由定價,穩定和透明的監管等。"周哲予說。
觀察美國的經驗,首先是放開市場,營造一個鼓勵企業創新和投資的公平競爭環境。當前,最重要的是放開能源行業的市場準入,吸引更多的私人資本進入能源行業,提高行業的生產效率和競爭力。推進成品油、天然氣等重點能源產品的市場化定價改革,同時完善戰略石油儲備,提高應對危機的能力。
巴恩斯說,美國經歷的頁巖氣革命說明,能源部門需要進一步改革,放松對天然氣和電力部門的管制,賦予土地所有者清晰的財產權利,培育大量私人小企業。
其次,建立一套公開、透明的監管措施,使得企業有穩定的預期,愿意在能源領域進行投資。政府的職責和定位必須明確,既要避免政策缺位,也要避免"越俎代庖",取代市場功能。比如,加強能源基礎設施建設,推動電網升級換代,掃除抑制能源行業長遠發展的瓶頸性因素。加強對能源行業基礎性研發的支持和投入,但需要避免通過行政指令或補貼,代替市場選擇新技術。
在能源進口來源方面,需減輕對不穩定進口來源的依賴,抑制價格波動。從美國的經驗可看出,要從根本上保障能源安全必須振興國內能源生產。因為在一個受制于地緣政治因素的國際能源市場,特別是原油市場,即便實現了供給多元化,也無法完全保證能源供給安全。
周哲予表示,中國有自身的實際情況,參考美國的經驗需要通盤考慮。競爭、市場定價、地方接受程度、穩定的投資環境和資本市場這些重要因素如何發揮作用,需要中國自己的探索和實現。
作者:劉凡 蔣寒露 來源:《財經國家周刊》
責任編輯:wutongyuf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