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去年開市的五個試點來說,中國碳市場試點的第二個履約年已過去近四分之一。而在這過去的三個月中,二級市場成交情況仍然表現不一,其中根據截至10月10日的交易量從高到低排序分別為:深圳、廣東、北京、上海和天津。 縱觀中國碳市“后履約期”,五個履約后市場活躍程度不盡相同。微觀分析,這與各碳市2014
然而作用有限并不意味著零作用。9月19日至10月10日,幾乎每個交易日都有千噸以上的交易量,價格也逐日穩(wěn)步上升。截至10月10日,上海2014年碳配額累計成交2.74萬噸,價格穩(wěn)步上升至35.1元,較9月4日上漲21%,超廣東碳市,僅次于深圳北京。
京粵碳市稍顯冷清天津碳市遇冷
與深滬兩市場的活躍對比,北京、廣東、天津稍顯冷清,其中天津市場參與度和活躍度均為五個市場中最低的。
北京是五個市場中最后一個提交履約結果的試點城市。7月履約期過后,8、9月份北京碳市累計成交4.5萬噸。價格方面,8月1日至21日,北京碳市均價從58元一路下跌到歷史最低價48元,而后價格有所回升,在50元到55元之間徘徊,10月10日均價為51元,恢復到北京碳市剛開市時的水平。不過9月18日、26日成交量皆為1萬噸,僅這兩日成交量即占8、9月份成交總量近一半。
和其他四個市場不同,北京的控排單位除企業(yè)外還包含國家部委等政府機構和學校醫(yī)院等公共服務單位。這些非企業(yè)單位財政審批流程復雜,參與碳市場限制因素較多。它們的不參與對碳市流動性起到了一定的消極作用。
在北京之外,廣東碳市的二級市場同樣表現欠佳。廣東碳市自7月15日履約結束以來,累計成交12.8萬噸。其中9月11日成交量2.4萬噸是五個已履約市場進入2014履約年以來最大日成交量,而后連續(xù)11個交易日廣東碳市成交量為0噸。價格自8月15日廣東發(fā)改委公布2014年碳配額分配方案來一路下跌,10月9日收盤價為31.35元,逼近第二次拍賣暫定價格30元/噸,與8月15日相比大跌40.5%。
不過,一級市場的供不應求為廣東碳市二級市場帶來有利因素。9月26日,廣東省2014年有償配額首次拍賣,200萬噸配額最終以26元/噸的價格成交,高出拍賣底價1元。這是國內碳交易試點9次有償發(fā)放中,首次出現成交價高于底價的情形。而參與競拍的企業(yè)和投資者中有40%未能成功購買有償配額,120萬噸需求沒能滿足。
拍賣結束后,廣東二級市場依舊冷清,成交總量僅519噸,價格較8月15日下跌四成。究其原因,在于市場價格高于第二次拍賣暫定價格,這削弱了企業(yè)通過二級市場購碳的動機。但不容忽視的是,機構投資者所購碳配額92萬噸最終只能在二級市場釋放,因此,在暫定于今年12月份舉行的第二次拍賣前后,二級市場將迎來活躍期。
相比廣東二級市場,保守的天津碳市更為冷清。履約結束后,天津碳市2013年配額不再交易,2014年配額上線交易。截至10月10日,天津2014年配額僅有18個交易日有交易量,累計成交僅4140噸,價格收于27.08元,在五個市場中價格最低。
天津碳市場如此冷清,很大部分原因在于控排單位態(tài)度保守。天津納入企業(yè)中大部分是地方國企和央企,他們受政策和管理層的影響,態(tài)度趨于保守,參與碳市場積極性不高。
另外,天津碳市履約約束力弱,企業(yè)不履約所付出的代價過低。沒有履約需求,企業(yè)更不會參加碳市場。記者此前獲悉,天津正在謀求碳排放權交易管理辦法級別的提升,加大約束力度。預計在相應文件出臺前,天津碳市將持續(xù)目前的冷清局面。
作者:危昱萍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責任編輯:wutongyuf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