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能發電》雜志:這與許多人對行業的認識顯然有不小的差別,那么,在您看來,是什么原因讓中國光伏制造業如此領先?
王俊朝:資金充裕、投資欲望強、對新產業敏感是主因,再加上膽子大,我們什么都敢試。無論是新的裝備、工藝還是材料,兩三家企業和一百家企業去試,其結果可能是完全不同的。而我們,是成百上千家企業投入巨大地在不停的試。
你想想,如果以光電轉換效率來衡量產業技術發展水平的話,我們每年差不多0.5%的效率提升是從哪里來的?這些年有全新的技術出現嗎?
顯然沒有。不過就是不斷地在材料上改進一點、在設備和工藝上改進一點,一點一點的摳、一點一點的提高,這樣累加起來,結果回頭一看,2002年才13%多一點的單晶電池轉換效率,現在普遍已達到18%-19%了。
從市場競爭的角度,人們往往只看到表面上的價格,所以國際上總認為我們是靠補貼撐起了這個行業。其實,就那么一點點的土地補貼、便宜的勞動力,怎么可能達到這樣的效果。以電池片為例來說,勞動力在其中占到的比例只有四個百分點左右,這一比例反映到價格終端上已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換一個角度來看,其實目前全球多數的光伏生產裝備和工藝,都是在中國市場得到規;慕K試才真正成熟起來的。我們以前引進的國外設備和技術工藝,很多都并不成熟,大多也都沒有經過產業化大生產的驗證,而是經過中國制造業花費了巨大成本、前赴后繼的試用之后,才逐漸成熟起來的。
這方面,我們早期的企業都有深刻的體會。那個時候,中國光伏制造業就是全球最大的試驗場,歐美許多實驗室的尖端設備和工藝,正是經過大量中國企業的試用,不斷獲得反饋才逐步完善、提高的。如果沒有這種產業化大生產的試驗,可能許多設備到現在都還無法量產。
卻也正是這樣,國內企業才積累了深厚的大生產技術的許多細節經驗,真正掌握了產業化技術而不僅僅是理論和實驗室技術,并在此基礎上成就了中國光伏制造業整體的競爭力。
《太陽能發電》雜志:有人認為,光伏技術是從半導體技術中衍生出來的一種更簡單的技術,甚至認為光伏是一個沒有技術含量的行業,您怎么看待這種認識?
王俊朝:首先,光伏制造中只有一部分工序用到了半導體工藝和設備。晶硅光伏電池的核心工藝的確來源于半導體工藝,比如擴散環節的PN結制備及PECVD環節的減反膜生長等,但這個行業有相當多的技術都與半導體關系不大,比如絲網印刷、清洗制絨等。所以,嚴格的說,光伏技術應該是半導體技術在另外一個行業的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