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個可能由少數幾大巨頭把控的“壟斷市場”中,是否會對圍繞電站的交易、資產證券化、金融化的發展布局方面起到阻礙作用,顯然值得重視
在僅僅三四年的時間內,中國光伏電站的投資格局就已經發生了重大的改變。
由剛開始的單一企業年均投資二三十兆瓦的規模,一躍而至吉瓦級甚至是數吉瓦級,且后者正有成為主流的趨勢。
不過,就現有的一些案例來看,這種年投資項目規模過大的專業化的電站運營模式,顯然也面臨著眾多的考驗,包括現有的光伏電站投資流程是否通暢、供應鏈整合能力以及現有商業模式是否足夠支撐等。
或許是吸收了一些企業在這方面的經驗教訓,目前許多企業在這方面也有了一定的改進,為了減少在電站審批以及備案制中“各自為政”所帶來的政策不統一問題,采取了加大在單一地區投資規模的策略。而在推進項目進度方面,則采取了“不把所有雞蛋都放在一個籃子”的做法,項目投資合作方的選擇更多樣化。
上述方式,或許可以解決企業投資中的問題。但目前所呈現的光伏電站的巨頭時代的趨勢,將對整個行業帶來怎樣的影響,可能還需要進一步的觀察。
就現實來看,一些大手筆資金的進入,無疑會對完成年度的裝機目標帶來利好,并進而對整個中上游產業帶來一定的需求支撐。
不過,凡事都有兩面,由于巨頭們所具有的資源優勢,他們的大規模進入,對其他市場參與方在獲取項目方面,是否會帶來擠壓和不公,或需要引起各方關注。更直接的說,地方政府在項目資源的分配方面,能否一碗水端平,將是一大考驗。同時,還需要注意的是,這些巨頭如果采取“贏者通吃”的經營理念,憑借其所掌控的下游資源優勢,是否會對中上游的技術進步、產業鏈的開放程度帶來不利影響。
更大的隱憂則來自于,一個由少數巨頭把控的“壟斷市場”,是否會對圍繞電站的交易、資產證券化、金融化發展布局起到阻礙作用。
“押寶式”投資
在簡政放權的大背景下,光伏電站的投資備案權已經下放到了各個地方。
對于那些有意在全國布局的企業而言,即便在某個省份已經成功完成了項目備案,但由于全國不再是一盤棋,這也預示著其在這個省份獲得的項目備案方面的經驗未必在下一個省份就用得上,可能還需要從頭摸索,這無疑加大了一些項目的操作成本和時間。
此外,市場仍然存在著投資流程不明晰等問題。
從2014年的實際運行來看,這對一些專業化電站運營商產生了不利影響。
順風清潔能源執行董事、順風光電投資(中國)有限公司總裁近日在接受媒體采訪時就表示,順風2014年的項目開發量基本符合預期,但裝機量確實少于預期,部分因素就在于當核準制改為備案制之后,各級地方部門缺乏操作經驗,地方政府的審批速度較遲緩,“國內的不少電站項目,都是到了去年第三季度時才陸續備案的。有的項目甚至在去年的11月、12月才開始做準備,對我們來說,顯然無法按照預期去建設電站!
或許是看到了這種不足,新進入光伏領域的一些巨頭,則采取了“押寶式”的投資策略。
資料顯示,無論是“中民投”、“恒大”這樣的新進入光伏領域的巨頭,還是其他規模相對較小的企業,均加大了在單一地區的項目投資規模。
以中民投為例,其近日就宣布,將與森源集團合作,雙方約定由河南森源作為光伏發電項目實施人和建設方,中民投作為運營管理方,共同實施洛陽、蘭考光伏電站項目建設,2015年總裝機容量不低于600MW。
而為了確保項目進度,一些企業則采取了“不把所有雞蛋都放在一個籃子”的做法,項目投資合作方的選擇多樣化。
仍以中民投為例,其合作方既包括保利協鑫,也包括類似森源集團這樣規模相對較小的企業。
行業發展的“雙刃劍”
無論是更早進入這一領域的順風光電,還是作為行業新丁的中民投、恒大等,這種大規模的專業化投資模式,對于確保完成年度的裝機規劃,無疑是一個大大的利好。
但如果從長遠來看,這種巨頭時代,對整個行業的影響,可能將是把“雙刃劍”,其中也包括一些隱憂。
首先,在項目資源的獲取方面,面對這些更強大的資源調動者,地方政府能否一碗水端平,將關系到市場的公平和效率。
根據中民投與寧夏簽署的戰略合作協議,將在五個領域進行合作,三至五年總投資額達1000億元。其中,在新能源方面,中民投計劃在寧夏投資建設3GW-5GW光伏發電項目,總投資300億元-500億元。
對于項目“路條”,中民投有關人士則稱,該項目裝機規模是中民投直接向國家發改委申請,“因為寧夏自身額度也不夠”。
其次,對于這些巨頭而言,如果其采取“贏者通吃”的經營理念,憑借著其所掌控的下游資源優勢,是否會對中上游的技術進步、產業鏈的開放程度帶來不利影響?
更大的隱憂則來自于,在一個可能由少數幾大巨頭把控的“壟斷市場”中,是否會對圍繞電站的交易、資產證券化、金融化的發展布局方面起到阻礙作用,顯然值得重視。
當然,對于這些財大氣粗的投資者,如果能夠憑借其本身所具有的一些優勢,在利于行業長遠發展的生態鏈方面進行有目的的布局和搭建,尤其是在圍繞電站的交易、資產證券化、產品金融化方面,則絕對是整個行業發展的福音。但這對巨頭們在行業內的發展戰略、長期耕耘決心以及創新能力,也顯然是一個巨大的考驗。
作者:張廣明 來源:《太陽能發電》雜志
責任編輯:wutongyufg